20200609莊旻靜/新聞透視

就近入學 不應只落實於市區

image
劉厚理(左)自製筆記清楚且好閱讀,也不藏私與同學分享。劉厚理的父親劉華凱(右),在兒子抗癌期間,也一一記錄每次化療,父子倆都有筆記的習慣。(莊旻靜攝)

 在少子化及學區迷思的衝擊下,偏鄉小學、國中面臨新生人數僅個位數,或是設籍學區學生人數超越實際報到人數的狀況。相反的市區名校卻出現買屋8年也無法就近入學的現象,即使教育部提倡多元適性發展,M形化差異依舊明顯。

 會考成績公布後,新竹縣不少鄉鎮會考成績5A生僅占個位數,相比公立國中名校5A生比例超過35%,凸顯出城鄉差距,部分原先住在偏鄉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升學考量,搬家、遷移戶口,反而使偏鄉學校經營更加艱辛。

 學業成績並非學生生涯發展唯一考量,卻是學校招生的主要特色,明星級的公立學校不乏學生,甚至為了爭取入學而搶破頭,出現無法就近入學的慘況。但在偏鄉,就近入學不見得家長首選,部分家長效法孟母三遷,只為使孩子擁有比父母更好的未來。

 教育M型化的背後,其實反映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就近入學不應只落實於市區,降低偏鄉學校的教學負擔,甚至是提升學生的整體發展,才能使競爭力更加平均,而非過度集中於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