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蔡依珍/桃園報導

海岸造林 桃園拚5年種活10萬棵樹

培訓志工、導入企業資源 結合生態旅遊

image
桃園的海岸線受到季風、洋流沖蝕,過去30年來海岸線平均倒退近200公尺,市府將以5年為期造林10萬棵樹,守護桃園海岸。(蔡依珍攝)

桃園海岸以沙丘地形為主,受季風、洋流沖蝕,過去30年來46公里海岸線平均倒退近200公尺,市長鄭文燦16日宣布將推行海岸專案造林計畫,以5年為期在台15線以西約2萬公頃腹地造林10萬棵,並規畫許厝港溼地為示範場域,培訓造林志工、導入企業資源,未來還能結合環境教育發展生態旅遊。

提高生物多樣性

 「在海邊難的不是種樹,而是如何把樹種活!」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說,桃園海岸以沙丘地形為主,大潭電廠以北到竹圍是東北季風威力最強的地帶,夏季動輒50°C的高溫,最不利植物生長。

 鄭文燦指示海管處啟動「桃園濱海綠色廊道造林計畫」,進行海岸造林、防風定沙,減緩海岸線退縮速度,造林原則採多種類、多層次密植混合方式,每公頃要5000株,並搭配蜜源、誘鳥樹種,提高生物多樣性。他也提到,造林範圍以台15線以西、近2萬公頃的可植樹土地為主,初步規畫許厝港溼地復育區為造林示範場域,成功後再擴大至其他地方推廣。

 林立昌說,許厝港溼地造林計畫預計4月啟動,除海管處會整地、養地,防風定沙、降低鹽分,也會以1年為期招聘社區居民培訓,在草漯沙丘的里海學堂授課,教導種樹和養樹並發放植樹證照,尤其沿海熱、水分蒸發快,得由志工隨時補水,確保水分和肥力足夠,克服強風、日曬、鹽霧等天然不利因素,並把握春天最好造林時機,在明年開春種下1萬6800棵樹,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植樹證明折抵碳費

 林立昌也提到會積極導入企業資源,像是許厝港溼地造林示範計畫將與富邦金控Run For Green計畫合作,只要跑者參加4大馬拉松累積達40公里,富邦就幫跑者捐1棵樹,由社區志工幫忙種植跟養護,透過企業提供資源、社區出人力、政府來媒合,讓樹成為社區的一份子。

 除此之外,也計畫發給企業植樹證明。林立昌說,每棵樹1年可吸收12公斤的二氧化碳,生長20年約可吸收240公斤的二氧化碳,透過發放植樹證明,待未來碳費制度完善後,就能讓企業憑植樹證明申請折抵碳費,力拚2027年底在桃園海岸線種下10萬棵樹、存活率要逾8成,達到抑制飛沙、淨化空氣、調節氣溫、改善海岸景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