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復育木藍 找回朴子染布文化
許多公部門、學術單位,甚至民間組織致力復育原生種植物,地方上也有人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復育在地傳統文化,嘉義縣朴子市「好書室」在黃冠雅、蕭英偉等人帶動下推動藍染手作體驗、教育之餘,也挖掘歷史,近日更從育苗開始,欲找回百年前朴子一帶廣植木藍的染布文化。
朴子文史工作者陳俊哲說,百年前的朴子是台灣染布原料最大產地,其中植物原料的豆科植物「木藍」於朴子至水上一帶栽種,以朴子栽植數量最多。老一輩都說,朴子的風土最適合種木藍,在此產業特性下,考證得知當年朴子至少有20多家商店跟染布有關,更有許多民眾靠種植木藍為生。
「小修老師」黃冠雅說,早期農民採集木藍葉子、種子,送到台南後壁菁寮加工做成染料,再運回朴子製成染布,朴子、六腳早期有不少染坊,但化學染料引進以後,早年種木藍的田地改種其他作物,目前所用染料也不再天然。
陳俊哲說,化學染料發明後,朴子人不再種木藍,現在朴子根本找不到木藍植株,雖然平地木藍難得一見,但地方上仍留有當年染布產業盛極一時遺跡,如染布加工時使用的石塊、石器等,朴子甚至還有布伯公廟,同樣源自早年的染布典故。
為找回這段過去,陳俊哲透露,在「好書室」伙伴們的努力下,日前已取得一批種籽,初期將以1分地規模復育木藍,黃冠雅也說,伙伴們近日已著手育苗,預估半個月後幼苗長大就能移植到農地裡,希望以民間力量,重塑這段百年以上的歷史,找回木藍與染布間的在地人文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