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黃子明/新北報導

新北末代礦工修坑道 不採礦只為留歷史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維修本山五坑 阿公級挑重擔

image
台灣末代礦工以70餘歲高齡再走入礦坑,協助翻修新北市金瓜石黃金博物館本山五坑坑壁。(黃子明攝)
周朝南(左起)與林義得、林松進從年輕當礦工就相識,如今再因本山五坑坑壁維修工程一起入坑工作,3人相當珍惜這個緣分。(黃子明攝)
黃金博物館本山五坑原有坑道依然保存完整。(黃子明攝)
77歲老礦工白正彥早年從事採金礦工作多年,生命中滿滿金礦經,還收藏許多採礦文物。(黃子明攝)

 一群1990年代末結束採礦生涯的台灣末代礦工,近來重新走進礦坑工作,但並非發現新礦脈重操舊業,而是為新北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維修本山五坑坑道,這群年逾7旬且已升格阿公甚至阿祖的老礦工,做起粗活仍活力十足,預計9月就可完工。

 這群老礦工原已散居各地,創設「猴硐礦工文史館」致力保存推廣礦業文史的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周朝南,一直與老戰友保持聯繫,他一發出召集令,擅長坑道維修的夥伴們立即重出江湖,雖然幾乎都罹患塵肺症,但在溼熱的坑道內扛起大石塊與鋼梁,依然游刃有餘。

 日治時期的金瓜石產金量曾居亞洲第一,本山全盛時期有9座坑道,位於海拔約295公尺山腰處的五坑,原有70公尺長的平坑,2004年在舊坑道上方開挖長約110公尺的新坑道,相連成180公尺,供民眾體驗早年礦工採礦情形。

 因採礦危險性高,礦工們彼此間有著強烈革命情感,這次參與五坑維修,仍可看到相互提醒「注意安全」、「累了就先休息一下」等體貼互動,雖只是維修觀光坑道,對老礦工而言,進了礦坑就是同坑一命。

 礦坑原本多以相思木搭成俗稱「牛條仔」的坑壁結構,在無預警系統的年代,資深礦工都知道「相思木在嚎,人就要緊走」,意指岩盤即將崩塌,相思木受擠壓發出聲響,就要趕快逃命;五坑相思木支架因長年滲水已有部分腐朽,黃金博物館遂編列2000萬元預算整修。

 因維修礦坑坑道有其專業與難度,館長謝文祥特別找上老礦工擔任工程顧問,配合得標廠商負責其中180公尺長的五坑翻修工程,將老舊相思木梁改為鋼梁、鋼板加灌水泥材質,雖然略失老礦坑原味,但為確保遊客安全,且未來老礦工凋零,維修恐後繼無人,只好做此選擇。

 在施工吵雜聲及焊接火花產生的焊錫煙霧中,老礦工們重返年輕時打拚的坑道,不只是滴下辛勤的汗水,更留下保存礦業文化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