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轉型求生 開食補店留客
桃園龍潭中藥行第3代曾子和一家從爺爺開始經營中藥行,至今約70年。曾子和說,現在單純賣中藥難以生存,他以手搖飲店為主業,在旁開食補雞湯店,專賣魚腥草、何首烏等雞湯,希望透過轉型,讓中藥延續在民眾生活。
曾子和有販賣中藥的執照,也認為中藥行很難靠傳統模式繼續經營。他說,法規限制下,中藥行難以營業,像過去頭痛、火氣大等身體不適,中藥行可以抓藥,現在只能就既有湯頭如《本草綱目》記載的藥方去調配,較難對症下藥。
他說,中藥行過去會依個人體質「加減方」,如月經來容易腰痠,會以四物湯加杜仲,但現在就不行。甚至大家認為中藥行的胡椒粒較「純」,會到中藥行買胡椒粒請店家磨成粉,現行法規下也不行,相當可惜。
因認為中藥行需轉型,加上現代人較忙,沒時間熬煮補湯,曾子和在自家手搖飲店旁開雞湯食補店,希望憑自己中藥行背景、食材較好,取得客人信賴。
曾子和說,新冠疫情過後有點微妙變化,例如清冠一號發揮效果,許多人開始對中藥有信心。但大環境仍不佳,加上時代不斷演變,他孩提時看爺爺將中藥「九蒸九曬」使其發揮藥性,或拿中藥切片的畫面,如今再難見到。
「上周迪化街才又收掉一家…。」1950年就開在迪化街的重慶堂,第3代接班人章聖揚僅40多歲,從祖父、父親手中接下藥行,至今已20年,辨別藥材的經驗很老到,因具進口藥商背景,承接藥行才有了底氣。
他說,炮製藥品過程繁瑣,又是煙、又是臭,加上前途不可測,同條街上的藥行第2、第3代,早就不願接手而出國、轉行,加上生活文化轉變,年輕族群沒有煮藥的生活習慣和場地,如今藥行只剩老客戶,即將進入冬天保養、食補的旺季,多見50、60多歲的客人。他直言,自己對中藥很有熱情才能堅持下去,但國家應有更多政策支持,中藥行文化才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