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人行道齊頭分配 挨批不公
北市今年有939件待修 議員指南港區進度近100% 內湖區僅7% 永遠修不完

台北市今年有939件、總面積共30萬平方公尺的人行道待修繕,日前新工處在議會工作報告時,有議員發現今年預計修繕的總面積是5.5萬平方公尺,是平均分給12個行政區,「齊頭式」分配讓部分行政區修繕進度將近100%,但也有其他區僅能修繕7%,恐怕永遠修不完。新工處回應,未來可擴充預算滿足各區需求,必要時也會跨區施作工程。
國民黨議員王欣儀指出,市長蔣萬安重要的政策就是撕去「行人地獄」的標籤,對於改善人行環境應該是非常重視,但根據新工處的統計,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台北市人行道待修數共有939件,總面積30萬平方公尺。
不過她也發現,新工處分配修繕面積的方式,是以今年內可修繕完成5.5萬平方公尺面積,平均分給12個行政區,所以每區修繕面積是固定4583平方公尺,但各區待修的人行道面積不一,像南港區僅只有4589平方公尺待修,幾乎可以100%修繕。
但大安區待修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尺,王欣儀指出,齊頭式分配讓大安區僅只能修繕9%,修繕比例最低的行政區則是內湖區,比例僅7%。
王欣儀認為,可以理解新工處每年修繕面積有上限,但分配的方式應該是12行政區「同樣比例」而非「同樣面積」,這樣齊頭式的平等,只會讓人行道待修繕面積較大的行政區永遠修不完,陷入惡性循環。
新工處長林昆虎表示,確實有發現如大安區、內湖區的人行道待修繕量比較多,但原因在於很多廠商不願意做開口合約,修繕的區域會變得非常廣且分散,因此更希望做「專案標」,例如大安路、師大路等修繕量與面積較大的區域都會用專案標處理。
新工處補充說明,各行政區人行道的修繕面積雖相同,但與廠商的合約中有訂定後擴條款,可擴充契約金額滿足各區實際改善需求量,因此可按需求增加修繕面積與預算。至於有與新工處簽訂開口合約的廠商,合約皆以全市各行政區為標的,非僅限定於所得標的行政區,在必要時亦可跨區協助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