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導入黑水虻 日吃20噸廚餘
因應氣候變遷 連3年優等

新竹縣每日回收民生廚餘量約14.5噸,其中半數送往縣內畜牧業,為有效處理剩餘廚餘,環保局去年下半年導入黑水虻技術,每日最高可處理20噸民生廚餘。該技術只需3至4天即可完成初步處理,且兼具使用空間小、自動化程度高、無異味優勢,有效解決運輸和人力問題。
過去新竹縣處理廚餘採用熱發酵蒸煮法,缺點是氣味難聞,環保局為改善臭味問題,去年下半年引入黑水虻技術處理廚餘,解決傳統快速發酵的耗電與處理時間長等問題,相較於傳統堆肥需30至90天發酵,黑水虻只需3至4天即可完成初步處理。
環保局解釋,黑水虻系統占地小,只需要傳統堆肥場1/16空間,設備設在廚餘產地,也能減少運輸費用,且自動化設計整個廠區只需6人運作,有效解決運輸和人力問題,是更有效率的資源再利用方式。
「黑水虻真的很會吃」環保局指出,黑水虻生命周期約28到40天,吃下廚餘之後排出的就是有機肥,像土一樣不會發臭,待黑水虻越長越大之後,廠商便將黑水虻運回專門的廠區將之乾燥做成飼料,相當環保,據稱乾燥後的黑水虻像蠶豆酥口感。
新竹縣的黑水虻處理民生廚餘量可達20噸,不過目前每日進場量僅約6至7噸,環保局解釋,過去非洲豬瘟時期,所有廚餘均要環保局處理,因此才將處理量拉高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因新竹縣政府推動氣候行動領域表現卓越,於環境部2024年度「推動因應氣候變遷行動考核」中再次獲得優等評等,是自2022年起連續第3年獲獎,充分展現新竹縣在淨零轉型與地方治理的堅實實力與穩定推動力,3日由環保局長蕭宏杰至環境部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