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塑膠微粒 恐破壞腸道健康
成大、嘉大最新研究國際矚目

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近年備受關注,成大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與嘉義大學園藝系組成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最新成果,指出來自免洗餐具與沖泡茶包的奈米級塑膠微粒,可能干擾腸道細胞與細菌之間的訊息傳遞,進而破壞腸道屏障功能,致「腸漏症」。
該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3周內即吸引近2萬次閱讀與下載,並獲選為焦點論文。
研究團隊指出,塑膠微粒種類繁多、尺寸不一,過去對其健康風險的研究多集中於較大顆粒,對奈米級微粒的了解仍有限。此次研究首次揭示奈米塑膠如何透過影響外泌體(exosome)來擾亂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的共生關係。外泌體是細胞間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若遭塑膠微粒干擾,會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好菌減少、壞菌增生,進而損害腸道屏障,引發腸漏症等健康問題。
研究也延伸至農業領域,團隊在水耕蔬菜實驗中發現,雖奈米塑膠本身未直接傷害萵苣,但卻促進水中特定細菌繁殖,這些細菌釋放的外泌體會抑制作物的抗氧化與生長機制,最終導致植株枯萎。顯示奈米塑膠不僅影響人體,也可能對農作物生長造成潛在威脅。
成大副教授徐瑋萱表示,直徑超過150微米的塑膠微粒多可經由排泄排出體外,但奈米級微粒則可能穿透腸道與大腦屏障,累積於體內,增加發炎與感染風險。她強調,這項研究為塑膠汙染對健康影響的理解開新篇章,也為未來治療策略提供方向。
研究團隊指出,未來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調控外泌體生成,作為反制奈米塑膠干擾的潛在治療標的。這項研究不僅具高度學術價值,也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醒社會正視塑膠微粒的潛在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