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高鈞麟/新北報導

新北都更二箭 6年54案過關

議員憂代金成萬靈丹 公益設施淪空談 促市府嚴格把關

image
新北市都更二箭1.0「主幹道沿線都更」核准熱區主要分布於板橋縣民大道、文化路、民生路及三民路、中和景平路及中正路、永和環河西路、新店北新路及安和路等主幹道沿線。(新北市城鄉局提供/高鈞麟新北傳真)

新北市自2019年7月3日推動都更二箭1.0「主幹道沿線都更」,透過基準容積加給及回饋公益設施方式加速都更推動,截至2025年7月3日止,共核准54件,約有54公頃土地翻轉更新,預計可提供3萬1000坪公益空間。國民黨議員黃心華說,代金不應成為開發案迴避興設公益設施的便捷選項。民進黨議員顏蔚慈則認為,做公益回饋一定要設限與把關,不能讓市政KPI淪為數字。

 都更二箭1.0「主幹道沿線都更」基地面積須達2000平方公尺以上,且臨20公尺以上道路,共54件取得容積加給核准,板橋14件最多,中和9件次之,永和7件、三重及新店各6件。核准熱區主要分布於板橋縣民大道、文化路、民生路及三民路、中和景平路及中正路、永和環河西路、新店北新路及安和路等主幹道沿線。

 新北市城鄉局說明,申請都更二箭1.0須捐贈容積加給比例50%的容積樓地板面積予市府作為公益性設施使用,核准的54件中,共有40件捐贈公共化幼兒園、公共托老、托育中心、社會住宅、活動中心、身心障礙者社區式日間照顧設施、行政大樓辦公空間、警察廳舍等實質公益空間,面積約2萬5000坪,相當於市府取得約125億元價值的空間。

 另有14件應捐贈公益設施面積約6000坪以折算代金繳納予市府,預計收入約30億元,市府將統籌分配運用,挹注在地需求的公益設施。

 黃心華表示,市府推動都更,透過容積調配換取公共設施與空間,是合理的政策誘因,值得肯定。然而部分案件選擇以代金替代公益設施捐贈,雖可統籌財源靈活運用,但等同減少當地實質可用的公益空間。

 黃說,代金不應成為開發案迴避興設公益設施的便捷選項,否則都更過程本應增加的公共服務,反而可能出現「帳面有錢、基層無感」的落差。市府推動都更必須要守住「公共利益不能打折」的原則,讓在地市民生活機能獲得實質改善。

 顏蔚慈認為,市府想用公益回饋作為市政KPI達標,不應只淪為數字,卻未細究有無達成政策目的。做公益回饋一定要設限與把關,若沒有做好規畫,根本無法符合實際需求與市民期待,規畫、執行及管理都要有配套措施,不該只做半套,否則就是美化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