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56處文資受損 修復估8千萬

丹娜絲風災重創台南,不只上萬戶民宅受損慘重,文化資產也難逃一劫,總計56處古蹟、歷史建築受損,修復金額預估約8000萬元。鑒於災害搶救向來聚焦硬體,但此次不少「軟體」文化也受損,台南市立博物館團隊啟動盤點紀錄,希望從此次風災建立一套兼顧軟硬體文化的搶救機制,並向中央尋求奧援。
台南此次受損文資遍及鹽水區、北門區、麻豆區等地,受損較嚴重的包括鹽水八角樓、北門嶼陳家古厝、北門鹽場建物群及周邊古鹽田、麻豆林家古厝。文資處長陳思瑀說,將以災害準備金投入修繕,預計下周經費核定後,就能盡快啟動修繕。
硬體文化資產修復在即,但受損文化資產其實也涵蓋部分建物因漏水造成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損害,或是鹽分地帶孕育文學、藝術家等集體記憶的地景損害等,這些文物或集體記憶,也必須展開搶救。
台南市立博物館團隊近日視察北門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發現除主建築部分滲水,館區內草蓆工廠展區也有家具傾倒、展品移位、地面積水等情況,部分重要文物也需立即搬移,團隊針對損害評估與修復資源配置進行初步規畫,後續也會盤點各項文化軟體的情形。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表示,烏腳病醫院不僅是防疫工程空間,也象徵一段地方社群在困境中自助互助的歷史,災後修復行動正是延續這段精神的實踐。他說,風災過後除檢視地方博物館受損情況並盡速修復,也要從風災到重建進行系統性紀錄。
謝仕淵說,此次受災嚴重的鹽分地帶,是一處長期遭遇環境挑戰的生活場域,因而長出獨特生命韌性,孕育很多文學家、藝術家,百姓重建之際,21世紀鹽分地帶又該如何回應這場風災?他計畫帶著學生加入這場行動。當地倡議多時的鹽分地帶文化中心逐步成形,他說,該文化中心未來不只講述過去歷史,更要從這場風災記憶,彰顯當代鹽分地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