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變臉遭歧視 醫倡臉部平權

口腔癌高居男性癌症第4名,頭頸癌(尤以口腔癌為主)病人常因治療造成外觀改變,奇美醫院每年約新增400位頭頸癌病患,有病患因擔心治療,臉部變化遭歧視而延誤或拒絕治療,25日倡議臉部平權,呼籲社會大眾打破歧視。
49歲蔡先生長期抽菸、吃檳榔,6、7年前左臉頰長腫塊,自行搓揉竟跑出膿,但多次到診所就醫卻被告知沒事,直到去年嘴巴張不開才到奇美醫院就診,已是口腔癌第4期。術後容貌改變,讓他長達7個月不敢踏出家門,就連在台積電的清潔工作也捨棄。
在奇美醫療團隊、陽光基金會一路耐心陪伴,以及家人、親友鼓勵下,他才慢慢克服心魔,並以過來人心聲鼓勵其他病友,「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
奇美醫院響應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25日舉辦「世界抗頭頸癌日×臉部平權」活動,攜手醫療團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病友,號召社會尊重每張因疾病而改變的臉孔,傳遞臉部平權理念。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頭頸癌病患治療過程中往往因手術關係,導致臉部外觀改變,影響社交生活,有的甚至擔心日後被歧視而延誤或拒絕治療。他說,臉部平權觀念旨在呼籲社會大眾打破歧視,幫助病友找出自信心,找回社交生活,更不要因為害怕臉部改變而害怕就醫。
癌症中心組長李凰蘭表示,頭頸癌症患者因術後有補皮、傷口殘留臉上,嚴重者甚至要把骨頭削掉,她觀察,這些病患在醫院行走時,路過民眾偶會回頭多看一眼,有的更會刻意保持距離。她希望從醫院帶頭推廣臉部平權,再延伸到社區,改變國人觀念,加強宣揚「每一張臉都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