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十九灣滯洪池 邁:速完工

去年凱米颱風過後,高雄市為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淹水風險啟動多項治水工程,市長陳其邁25日前往仁武區視察「十九灣滯洪池」工程進度,他感謝軍方提供土地、中央全額補助1.5億元經費,促成工程順利推動,並強調將加速趕工,盼提早發揮滯洪效益,有效改善仁武地區淹水問題。
陳其邁表示,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降雨與海平面上升威脅,市府已迅速擬定多項治水策略,針對易淹水地區展開重點工程,在中央支持下,包括十九灣滯洪池與八涳橋改建工程都提前辦理發包、縮短期程,展現市府積極防洪決心。
十九灣滯洪池工程於7月4日開工,占地4.68公頃,可滯洪19.5萬噸,預計2026年4月完工,完工後將大幅削減曹公新圳洪峰流量,使八德東路至仁勇橋段水位降低33至71公分,並在營區與社區間設置土堤與綠美化設施,兼顧水利與生活環境品質。
水利局長蔡長展指出,仁武地區正進行多項防洪工程,包括已完工的獅龍溪與曹公新圳防洪牆加高、施工中的後勁溪拓寬以及7月底即將開工的八涳橋改建工程,期望市民配合交通引導,忍受短暫不便。
此外,高雄茄萣地區昨日因遇「天文大潮」,造成多處路段出現積淹水災情,當地居民深受其擾,不僅酸茄萣變成「海底世界」,更批政府治水不力,只有要選舉時才來關心。
陳其邁表示,受海平面上升影響,西南沿海地區易在大潮期間淹水,市府已規畫茄萣大排防潮閘門工程,預計今年召開說明會,經費約2億元,若納入抽水站將達10億元,已向水利署爭取支援。
針對目前局部積水情況,市府已投入1500萬元進行初步改善工程,未來將持續監測海平面變化對沿海低窪地區影響,並仿照旗津地區防潮閘門與抽水機成效,持續推動各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