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單體牡蠣 風災後產量回穩
體型、鮮度不輸進口生蠔 多養殖於靠岸區損害少 上周供應中北部數百台斤

台南市北門區是台灣單體牡蠣的重要產地,丹娜絲颱風重創北門區,比擬生蠔的單體牡蠣因多養殖在靠岸淺灘潟湖區,受損較少,但因蚵農的膠筏受損及災後重建無法採收,經過1個月重整後,當地的單體牡蠣已開始送到中北部米其林級餐廳,上周即賣出數百台斤,預計近日可恢復正常產量。
從事單體牡蠣養殖的蘆竹溝農漁產業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邱永仁指出,所謂「單體牡蠣」其實是傳統養殖的老蚵轉化而來,老蚵不同於浮棚式或插架式的成串蚵養殖,以單顆加大間距的方式,成串放養在沿岸的潟湖淺灘,它所需要的養殖期需達1年到1年半,是一般成串養殖牡蠣的2倍時間,但它的產值比一般牡蠣高出許多。
邱永仁表示,大型帶殼單體牡蠣4顆1台斤可賣到100元,較小的7顆1台斤約70元;一般市面剝好的鮮蚵,1台斤約在200元左右。單體牡蠣數量少,價格就比一般鮮蚵高出十幾倍。
20多年前,中北部海鮮餐廳興起賣烤蚵,需要體型如進口生蠔般的大型牡蠣,就是台灣西南沿海養出的老蚵。邱永仁說,水產盤商到處收購老蚵,帶動這股養殖風潮,後被定名為「單體牡蠣」。
在台南的北門、七股、嘉義布袋、東石等地不少蚵農轉型養殖更具經濟價值的「單體牡蠣」,以北門蘆竹溝為例,每周就需供應中北部的海鮮餐廳3000台斤,這些體型、鮮度不輸進口生蠔的本產單體牡蠣,也被米其林餐廳指定收購送上餐桌。
邱永仁指出,台南七股、將軍、北門沿海的淺灘潟湖浮游生物多,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最適合單體牡蠣的養殖,今年初在水產試驗所的引介下,還有澳洲的養殖業者、研究人員到北門與本地養殖業者交換養殖經驗。
邱永仁說,蘆竹溝產出的單體牡蠣都有生產履歷可查,從開始養殖開始,蚵農要記錄牡蠣的生產狀況,到出貨時要登錄、貼標籤,保證送到餐桌上是新鮮的,若要達到進口生蠔的生食標準,在運送及保鮮過程仍有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