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 復育有成 添新紀錄種小喜鹽草

澎湖近年致力復育海草有成,隨著海草床面積增加,生物多樣性也逐漸提高。繼發現已消失一段時間的水彩蜑螺現蹤後,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近日再發布台灣新紀錄種小喜鹽草,成為台灣第4種紀錄鹽草。
生長在潮下帶的海草床,除海底土壤的固碳外,終年長青的草體也能穩定生態系、增加漁業資源,對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正面效益。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開始在澎湖各海域進行海草復育,近年更偕同企業和社區一同加入。
當地漁民表示,過去台灣西海岸潮間帶、屏東海口及綠島均可發現水彩蜑螺屬的蹤跡,但受海岸開發,棲地破壞而使族群逐漸消失。但澎湖在海草復育後,近年分別在通梁及虎井所復育的海草床上,記錄到僅在東沙海草床曾紀錄的翡翠蜑螺及東沙蜑螺。
隨著海草床生態系逐漸受到重視,近年在澎湖各海域也陸續發現小喜鹽草,不僅常與卵葉鹽草混生,其習性也相似,如潮間帶葉片嬌小,但移棲至穩定的水域環境後,葉片則有變大趨勢。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全球鹽草屬已記錄的種類共計17種,台灣記錄的包括貝克鹽草、毛葉鹽草及卵葉鹽草等3種。小喜鹽草是2022年5月間在澎湖虎井海域復育海草時,所記錄的台灣新紀錄種,同時在澎湖的瓦硐及菜園海域也有紀錄,成為台灣第4種紀錄鹽草。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說,2022年發現後,因為隨著環境不同、葉子大小不一等有不同樣貌,經反覆比對,直至近日確認才公布。並強調,未來若能更加掌握小喜鹽草的生長習性,將可為海草復育增添新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