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陳淑娥/台中報導

調解重成案數 專家嘆偏離初衷

中部5縣市首度合辦論壇 4大議題探討現行制度問題 籲法務部重視

image
台中市法制局18日攜手潭子區公所,首度舉辦中部5縣市調解制度論壇,台中市長盧秀燕(前排中)受邀出席。(陳淑娥攝)

台中每年調解件數逾2.3萬件,調解制度也面臨困境。台中法制局18日攜手潭子區公所首度舉辦中部5縣市調解制度論壇,聚焦「合意自由」、「倫理規範」、「案件績效」及「任用標準」4大議題,其中,「調解成案數導向」制度是否偏離紓解訟源的初衷,值得法務部重視。

 「調解共好.制度共進─中部5縣市調解制度的現時挑戰與未來展望論壇」昨於台中舉行,由苗栗、彰化、南投、雲林縣市政府共同協辦,中部5縣市政府代表、法界專家與基層實務工作者共計百餘人與會。

 法制局長李善植說明,論壇聚焦4大制度議題,邀請前台北地院法官鄭麗燕、台中地檢署檢察官張凱傑、三元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林三元及潭子區調解會主席劉興榮擔任與談人,針對「合意自由」、「倫理規範」、「案件績效」及「任用標準」等關鍵面向深入交流與實務反思。

 第一主題「合意與正義之間的拉鋸」,是調解制度最核心卻最棘手的議題,劉興榮以「調解是良知的選擇,不是數字的遊戲」為開場,強調真正的調解不是讓雙方「簽下名字」而已,而是幫助當事人在充分理解與平等對話中找到和平的出口,調解的背後應該有正義的靈魂。

 第二主題為「調解成案數導向制度是否偏離初衷?」劉興榮直言,不少案件當事人已自行談妥,卻仍被帶入調解程序,只為獲得成案統計與法律效力,這種「為成案而調解」現象,不僅浪費資源,更稀釋制度原本要「紓解訟源」的初衷。鄭麗燕指出,不應讓制度被績效綁架,建議回歸制度初衷。

 第三主題為「調解委員的倫理規範」,張凱傑舉例說,當委員面對弱勢當事人時,是否應主動介入?接受宴請是否構成不當?若制度不明示界線,難以建立民眾信任,建議推動倫理指引課程,讓「良知」轉化為具體可執行的制度依據。

 第四主題「統一化或多元化的未來」,雙方從實務與制度設計面進行思辨。林三元提出醫療調解制度中「雙調解委員制」作為成功案例,鼓勵跨領域合作並尊重地方彈性,同時籲避免硬性淘汰制,讓制度保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