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卵海龜數 創4年同期新高
6處沙灘 全面繁殖

海洋保育署公布最新海龜產卵盤點成果顯示,今年自2月至7月多處海域與沙灘皆傳出母龜上岸產卵喜訊,復育成果顯著。包括屏東墾丁、小琉球、台東蘭嶼、東沙島、澎湖望安及南沙太平島等6地均有母龜產卵的蹤跡,是近4年來首度出現全面繁殖的紀錄,6地累計已有96隻母龜產卵,比去年同期的89隻還多,更遠高於2022年25隻、2023年29隻,產卵母龜數量也是4年來同期新高。
而在蘭嶼還新增椰油沙灘為新產卵點,顯示海龜的棲地範圍,在我國環境教育的努力下持續擴張;澎湖的望安沙灘有3隻母龜築巢,其中1隻曾被記錄過從望安遠赴東沙覓食,今年再度回到望安產卵,展現海龜洄游特性。在小琉球更追蹤到母龜洄游至東沙海草床,補充能量再返回小琉球,證明東沙豐富資源有助縮短繁殖周期,使母龜能更快回到台灣產卵,這些紀錄也說明不同棲地之間的生態連結正逐步恢復當中。
南沙太平島一直是海龜主要繁殖的區域,有逾70隻母龜上岸,累計破百窩卵窩,族群數量穩定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本島也傳出佳音,墾丁白砂、大灣沙灘也出現多窩小海龜破殼而出,甚至有一窩孵化成功率高達9成,讓觀察人員和民眾都感到十分開心。
海保署分析,產卵母龜數量創新高,顯示保育行動與棲地環境改善正發揮成效,但颱風季豪雨與大浪也可能沖刷卵窩,增加孵化風險。海保署呼籲,民眾若在沙灘或海上活動遇見母龜與稚龜,應保持距離、不打擾、不踩踏卵窩,夜間活動也應減少光害與垃圾,避免影響小海龜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