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科大開課 青農學減碳永續
結合理論與實作 推廣農業碳盤查知識 應對國際碳關稅挑戰

傳統務農方式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國際碳關稅上路後,出口農產品也可能需要碳足跡資訊,虎尾科技大學團隊4日舉辦「永續農業調適工作坊」,吸引許多青農上課,學習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減碳第一步就是盤查自己所種作物的碳足跡。
許多農民疑惑,種田也會有碳排嗎?雲林花卉永續轉型與綠色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林家驊指出,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從整地、灌溉、施肥、焚燒廢棄物都產生大量碳排放,但多數農民對碳盤查、碳足跡與減碳實作的概念仍十分陌生。
林家驊表示,雲林縣的米、蔬果、花卉產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因採用傳統耕作方式而有大量碳排,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市售2公斤包裝米,碳足跡就有2公斤二氧化碳,從整地翻土時固定的碳會釋放成為二氧化碳、農機柴油燃料也產生二氧化碳、水稻田灌溉過程會產生甲烷、化學氮肥會釋放一氧化二氮,都是強烈的溫室氣體來源。
工作坊結合理論與實作操作,帶領學員認識ISO 14064-1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並透過實際演練學習如何記錄與查核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碳排放,吸引不少青農報名上課。
課程中以具體案例解析,讓農民清楚看到耕作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與碳排有關,開始思考如何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如何以減碳為目標,調整管理方式。
根據桃園農改場研究顯示,桃園3號米的碳足跡多達2.3公斤二氧化碳,建議生產者以間歇性灌溉、低整地或不整地、使用電動農機、合理化施肥減少碳排,或改種有機、抗病性更強的新品種。
一位青年農民說,以前從沒想過農田工作也要注意碳排,現在不只知道怎麼查,也要回去檢視自己的耕作方式,看看有哪些地方能改善。
林家驊表示,希望藉由推廣碳盤查知識,協助農民掌握自身碳排放資訊,提升面對碳政策的應對能力,未來將持續推動「分區工作坊與進階培訓」,深化永續農業的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