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府標售227億土地 挨批炒地
議員指罔顧居住正義 地政局稱償還借款

台中市地政局9月9日將大規模標售173筆、總底價約227億元的市有土地,市議員陳俞融批此舉恐進一步推升高房價,她也痛批市府「帶頭炒地」,罔顧居住正義。中市府地政局回應,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為自償開發事業,這些土地應優先出售以償還開發貸款,作法與全國一致。
今年台中市已辦理兩波市有地標售,成效不佳。2月首波標售總底價達747億元,僅成交 18.1%,創歷年新低;6月標售水湳地區土地,成功率僅17.6%,再創新低。本次釋出水湳機場原址區段徵收區、第13期大慶市地重劃區及第14期美和庄市地重劃區等136筆抵費地與配餘地,預計於9月9日開標。
陳俞融指出,根據市府資料,民眾購買預售屋的消費申訴案件,已從2023年的209件,上升至2024年的252件,增幅超過2成;其中,因建商「開工或交屋延遲」所引發的糾紛,更從31件暴增至54件,增幅高達74%,顯示建商施工壓力與市場信心同步下滑。她強調,這些都是房市冷卻的明確警訊,市府若此時大量釋地,只會助長財團壟斷土地,並不利市場健康發展。
此外,中市府地方稅務局於書面資料中坦承,今年的「契稅」收入受到中央信用管制及房市交易量減少的影響而「略低於預期」。陳俞融痛斥,連第一線稅務機關都察覺景氣轉冷,負責土地政策的地政局卻仍以「變賣土地補財政」為依歸,將抵費地與配餘地當成「提款機」,未正視長期住房問題。
陳俞融直言,市府土地政策早已淪為補充財源的工具,不僅未能抑制房價,反而成為助長炒作的推手。她呼籲,市府應暫緩此次標售,將資源優先用於興建及優化社會住宅,真正落實居住正義。
對此,地政局回應,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為財務自償性土地開發事業,開發費用皆先向金融機構貸款支應,所取得之配餘地與抵費地不屬市有土地性質,依法應優先出售以償還借款,台中市的處分作法與全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