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7錨點、11節點 古地名再現

今年為府城建城300年,台南市文化局啟動「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選定十字大街(今民權路)7個錨點及11個節點,串聯古地名與在地空間,前者透過「巷仔Niau」裝置及QR Code了解古地名故事,11處節點則於地面鋪設古地名路牌,預計10月上旬問世。
台南府城巷弄蔚為特色,文化局推動「一起府城‧打開大街」行動,將古地名記憶轉化為生活環境。副市長葉澤山說,這是建城300年的重要活動,台南多數巷弄歷史紋理從清朝保留至今,但一般人不了解街道巷弄歷史、文化與故事,這次邀請策展團隊將1875年台灣街道地圖結合既有歷史場域,重現十字大街古地名精彩風貌,讓更多人循著府城歷史地標、古地名重新認識府城。
十字大街昔日曾是府城最繁華商業要道,文化局長黃雅玲指出,這項計畫選定7個錨點(大西門、大井頭、鷲嶺、枋橋頭、山川台、龍泉井、大東門),以及11個節點(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嶺前街、嶺後街、金葫蘆街、祝三多境、彌陀寺街),由「巷仔Niau」化身城市導覽員帶路,並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活動,尋訪昔日府城人文景色與地理樣貌,盼古地名再現不只是保存歷史,而是把歷史變成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化局文化建設科指出,除了7個錨點設置「巷仔Niau」古地名意象外,11處古地名路牌則會鑲在騎樓地面,原則上放置至少1年,後續再視整體狀況而定。
市議員沈震東指出,沉寂近半年的府城300文化活動,終於等到市府推出串聯古地名與歷史街區,他呼籲市府進一步深化,與帽仔街、花草街、米街等古街道匠人、耆老攜手合作,增加導覽與體驗活動等在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