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4a報導邱玉珍|圖片123RF|設計黃慈玉|編輯李秋絨

用藥新選擇 讓子宮肌瘤萎縮

image
肌瘤是女性腹中大患。
肌瘤是女性腹中大患。
不想讓子宮肌瘤找上門,少吃山藥、蜂王乳等含女性荷爾食物。

子宮肌瘤是很多女性腹中大患。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是婦科門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據估計,每4名女性就有1人罹患,其中75%的人沒有症狀,25%的人會出現頻尿、經血過多、排便困難等症狀,不處理可能導致不孕或流產。

平常有輕微貧血的美美,前陣子出現頻尿,察覺可能身體出了問題。到醫院找婦科醫師檢查,超音波一照不得了,子宮布滿大大小小的肌瘤,「醫師形容我的子宮遍地開花。」她說,醫師建議手術摘除,不然可能影響健康。  美美45歲了,卻是生平第一次看婦科,一想到要開刀就害怕,考慮幾天後,才決定用手術整理「遍地開花」的子宮,把肌瘤全部割除。手術後,第二天醫師巡房,告訴她,共切除44顆大小肌瘤。

注意頻尿經血量多

臨床上,跟美美同樣症狀的人相當多,因症狀不明顯,多數人會忽略它,等愈來愈嚴重時,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子宮肌瘤在作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任洪滿榮指出,肌瘤就像子宮內的種子,種子是否開花結果除了與體質有關,飲食習慣、後天環境也是關鍵。  洪滿榮進一步指出,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就是從子宮壁的平滑肌長出的肉瘤,其實大多數女性並不會察覺異狀,通常要等到肌瘤長大到可以從肚皮上摸到腫塊,或體檢時被意外告知長了子宮肌瘤,才會發現它的存在。  在婦科門診,子宮肌瘤又被稱為「第一大瘤」,子宮肌瘤有大有小,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發育成長為較大的肌瘤,一般而言,5公分以下的小肌瘤不太會出現不適症狀;有些人大到15公分也沒有任何感覺。台北榮總婦產科主治醫師洪煥程說,肌瘤會不會出現症狀,和肌瘤類型及其生長位置有關。  洪煥程表示,子宮肌瘤依據生長的位置,大致可分為3大類型:肌肉層肌瘤,位於子宮平滑肌肌層內,這類型的肌瘤,除非太大不然沒什麼症狀。其次是漿膜下肌瘤,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臨床症狀較不明顯,要長到相當大,壓迫到附近的膀胱、腸子等器官,才會出現頻尿、解尿困難、腸阻塞、便祕等症狀。最令女性頭痛的是,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最明顯的臨床症狀為經血量多,嚴重時會造成貧血。  洪煥程進一步指出,子宮肌瘤好發於30歲至45歲,隨著年齡增長,子宮肌瘤罹患機率隨之升高,35歲是罹患高峰期,其次是40至45歲。過了更年期後,子宮肌瘤會慢慢萎縮,發病機率下降。

雌激素易刺激成長

為什麼有人易形成肌瘤?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俐瑾表示,目前醫界還沒有答案,有人認為,可能跟環境荷爾蒙有關;也有人認為,遺傳因素居多。部分研究文獻指出,子宮肌瘤可能和染色體有關,但尚未獲得證實,不管原因為何,惟一知道的是,雌激素是刺激子宮肌瘤成長的必要條件。  在門診裡,很多患者會問,肌瘤到底要不要留?陳俐瑾說,要不要手術治療,主要是看患者對症狀的耐受力,以及是否影響生活品質而定。如果肌瘤不是很大,患者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只要保持定期回診追蹤,並不需要治療。  洪煥程也持同樣看法。他說,肌瘤治療方式分為手術及藥物兩種,手術包括子宮肌瘤切除或子宮切除,但多數患者保留子宮意願相對較高,也考量手術會造成子宮受損或器官沾黏影響健康,因此臨床上以使用非侵入性的藥物治療者較多。  傳統上藥物治療多著重於女性荷爾蒙的抑制,以控制症狀為主,這類藥物缺點為僅限於短期內症狀切斷,一旦停止藥物則症狀會立即恢復,且可能產生噁心嘔吐、疲倦嗜睡、增胖等副作用。新一代口服藥物,屬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可讓肌瘤暫時萎縮,再進行手術,降低手術風險。  洪煥程說,新一代口服藥物主要是阻斷黃體素受體,讓它不再供應養分給肌瘤,讓肌瘤自行萎縮,讓患者暫時更年期,肌瘤一旦萎縮可減輕經血過多、貧血等症狀。肌瘤萎縮後是否再進行手術治療,醫師會依患者情況評估,並給予適切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子宮肌瘤轉變為惡性腫瘤機率並不高,所以醫師通常使用超音波追蹤子宮肌瘤變化。但超音波無法確定子宮肌瘤為良性或惡性,若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或子宮肌瘤在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就要警覺是否為惡性腫瘤。此外,更年期婦女的子宮肌瘤雖然會漸漸萎縮,但有極少數的人肌瘤反而變大,這時必須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