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a報導、攝影 謝禮仲設計 韓博文編輯 張志康

名副其實景美溪 深谷蓊鬱水如碧

image
景美溪上游如高山峽谷景致。
景美溪上游如高山峽谷景致。
自然巧雕溪石如聽水安穩沉睡者。
平埔斜張橋下曾是行船的水路。
仿舊的老街標示著曾有的過往記憶。
河道整治的景美溪成為都會邊緣的遊憩地。
深坑黃宅醒目的火形山牆。
橫空而過的國道3,景美溪由此進入都會。

河濱綠地單車道, 北市南側的景美溪平緩如帶, 短距離間上溯源頭,青山翠谷, 景致截然不同,令人驚異。

為了讓孩子容易記住景美溪中上游聚落的地名,有一句玩笑似的口訣:「老虎從『木柵』動物園跑出來,掉到『深坑』就『石碇』(死定)了」。  景美溪,從歷史的角度,它曾是促進台北經濟的黃金航道;從地景觀之,上游的深谷溪澗延伸至石碇或平溪,是都會人短程便能獲得身心舒展的清新自然;中下游的河濱綠地建設在高堤護衛的河道兩側,幾度轉折至台北萬隆注入新店溪,騎著單車可一路到淡水。

溯溪而上茶金河道

台北市南側重要的河川,河水主要來自南邊的石碇溪,與從東側平溪流下的永定溪,兩股清溪於石碇的「雙溪口」匯聚,以下開始稱為景美溪。  公路運輸尚未便捷的清朝,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先民,循著水路上溯尋找開墾之地。他們從淡水河轉進新店溪,再往上進入舊稱「霧里薛溪」、「景尾溪」的景美溪。  荒地闢為良田之外,安溪人帶來故鄉特產的茶葉,廣植於河流沿線的山嶺間。清末英商來台,以李春生為買辦,大稻埕從輸出大菁染料轉為茶葉,更形繁榮,換得黃金的綠葉,多來自木柵、深坑、石碇,可行船至楓子林的景美溪,堪稱「黃金航道」。  河川上游地勢陡峭,大雨、河水侵蝕搬運了無數大小岩石堆積於河床,據稱「石碇」因此得名。從雙溪口往西下行的景美溪直到深坑,站在任何一個展望無礙的道路旁,均能下看陡直高崖夾峙的溪谷,坑谷深陷的地形倒也挺符合聚落地名,「深坑」。

絕壁峻谷如在高山

位於前往石碇、平溪三叉路口的雙溪口,兩間超商、幾家小吃店,成為單車、重機騎士的中繼休憩站,往石碇方向不遠處,「淡蘭吊橋」長長地跨越深峻溪谷之上,激盪的流水、翡翠般的深潭,駐足橋上,涼風陣陣吹來,此去便是「外按古道」,一條臨溪觀魚的林蔭步道,連接石碇西街。  雙溪口起始的景美溪,山不高,谷卻很深,從石碇高中前眺望連接至石碇交流道的橋樑,溪谷景致彷彿高海拔深山峻嶺間的氣勢。道路也由此分岔,分居景美溪南北兩側往西通至深坑。  北深路(106縣道深坑段)原是深坑惟一的聯外道路,以往只要假日午後便嚴重塞車,從老街回堵5公里到雙溪口;後來因國道3、國道5陸續開通,於景美溪南側另闢4線道寬的「深坑外環道」(今文山路一段至三段),才稍稍紓緩北深路打結的交通。  深坑文山路每到假日,便可見成群單車騎士郊遊、練車,絡繹於途,與北深路之間興建新舊橋梁共8座,都是居高欣賞深谷溪流美景的絕佳地點,包括早年行船終點的楓子林渡頭。最新的平埔橋以斜張橋之姿,對望連接老街的中正橋(1925年的吊橋改建),也是河川上另樣的風景。

深坑風景不只老街

以仿古形式重修街屋立面的深坑老街,「淡蘭古道簪纓街」、「霧裡薛溪深坑渡」等字樣,標示著它的歷史縱深,也提醒遊人可在老街吃吃喝喝之餘,往外看看小巧的濱河聚落。  日據時期的「深坑廳」包括現在的石碇、坪林、烏來、新店與北市文山區,台灣光復初期,木柵、景美仍在其轄區,可見以前的重要性。現在東南科大所在的「萬順寮」應是清代先民入墾的中心,因墾戶張萬順而得名;但目前較醒目的反倒是黃氏家族留下的若干古厝。  火形山牆醒目的三級古蹟「永安居」,就在進入老街前的加油站對面,為深坑黃家保留最精美完整的古厝,順著山坡建構的老宅,層次分明,華麗的彩繪、剪黏讓磚牆、磚柱的屋身,顯得格外典雅。黃家另外幾幢古厝,分布在老街南側,文山路外的「福安居」仍保有開放式前埕的古早模樣。  另一幢位於昇高里的「德鄰居」,則是陳秋菊的故居,曾經組織武裝抗日,後又接受招降,取得樟腦煉製專賣而致富,陳秋菊一直是深坑爭議性的人物,他以「德不孤必有鄰」為三合院命名,或在表明心跡?  深坑、石碇與河川上游一般,泰半是自然山林間的鄉村寧謐,到了老街、草地尾,因鄰近台北市,大型廠辦、觀光飯店進駐,樣貌持續改變中,景美溪也在這之後坡度驟緩,成排高聳入雲的國道3號橋墩,彷彿巨大柵門分界,景美溪汨汨地從鄉野流進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