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台灣人認同中華民族

台灣競爭力論壇發布「2017台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這份調查,可以從「身分認同的感性面」與「未來判斷的理性面」兩個角度剖析。在「身分認同的感性面」上,50.2%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44.7%認為不是。但若把「中國人」與「台灣人」選項並連,詢問「台灣人與中國 人的關係」的認定,24.7%認為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10%認為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28.6%則認為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32.4%認為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再從「未來判斷的理性面」分析,在問及兩岸的實力對比時,68.1%表示「大陸的實力遠大於台灣」, 11.8%表示「大陸的實力雖大於台灣,但領先不大」,7.7%表示「台灣的實力和大陸相當」,3.5%表示「台灣的實力大於大陸」。如果兩岸無法維持現狀,55.4%的台灣民眾認為「兩岸統一機會大」,只有26.6%認為「台灣獨立機會大」。 把這兩個面向的分析結合起來,真實的台灣和大家的想像其實並不一樣。 首先,雖然近年來受「去中國化教育」影響,加上太陽花學運激發反中情緒的推波,許多人認為「台灣人」與「中國人」已被切割為對立的身分認同圖騰。 但事實上,仍有過半數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包括30歲以下所謂「天然獨」世代在內。 所以在台灣「泛中國人」的認同才是主流多數,不管是用不帶利益評估的「實然問法」,所得到的63.3%的泛中國人認同,或者加入利害分析做的「應然問法」,所得到的66.7%的泛中國人認同,都居於近三分之二的壓倒性多數。 而若認同符號從「中國人」改為「中華民族」,有高達86.5%、將近9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僅有7.5%認為不是,可謂台灣幾近全民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兩個和大家想像不同的清晰脈絡就清楚地呈現了。第一,台灣人民的中國人認同,尤其是中華情感,仍十分穩定而強烈。兩岸的情感相容性,遠遠比從片面新聞事件與輿論上看到的要樂觀許多。 第二,台灣人民對「兩岸統一」存有強烈的預期感,愈來愈多人認為未來兩岸會走向統一,若這個趨勢不可逆,則當然希望統一方式是和平的。因此,問題不在於會不會統一,而在於許多台灣人民對於「統一」還是「被統一」存在著焦慮感,這個焦慮感,才是兩岸當局必須妥善處理的重點。 一個正確的兩岸政策,其決定的前提,是對民心民意的準確掌握,由台灣競爭力論壇的這份民調可知,兩岸的樂觀面、情感與身分認同的相容性,遠比表面看到的要深厚穩固。掌握這樣的樂觀性,不要誤判,把中間存在的焦慮感消除,找出和平相處、合作發展的基礎,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