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仙樂園新亮點 纜車台車看烏來
搭乘全台最早的纜車,朝著水勢磅礡的瀑布直上雲霧深處;搭一趟已經復駛的台車、走一段聚落小徑,從自然與歷史的視角看烏來,不單只有暖呼呼的溫泉。
冷冷的天候,想到烏來的是溫泉,山林聚落之所以被知曉、受歡迎,卻非始於溫泉……。 最早進入現在包括忠治、烏來、孝義、信賢、福山的「烏來」,是從南投仁愛鄉經過桃園復興鄉北移的泰雅族人,日據時期為了種茶、伐木才有限度讓漢人進入,溫泉設施規模不大,只提供少數特權人士使用,全然不同於北投或四重溪。 讓烏來成為觀光焦點是在台灣光復以後,「台車」與「纜車」,加上仍在使用的「流籠」,可說是烏來觀光發展最富歷史與時代意義的印記。
軌道鋪出經濟動脈
日據時期進入烏來山區原本為了闢地種茶,發現此區林木資源竟如此豐富,伐木成了更具經濟效益的事業。「三井合名會社」為了運送木材,1928年開始在烏來、信賢間駕設台車軌道,逐漸延伸到福山,並增設烏來至孝義、桶後等路線,烏來台車第一任站長楊華康曾回憶說,當時平地人只有公務員、警察、伐木工人才能進入烏來。 一塊木製平台裝上輪子用人力推,就是最原始的「台車」,直到台灣光復後林務局接手,台車不只運送木材、貨物,同時可以載人,尤其1950年代開始發展觀光,國內外遊客絡繹於途,美國人、日本人喜歡前往瀑布、途中觀賞原住民舞蹈,除了車資、工資還有小費,「推台車」養活了無數家庭,台車老員工張享達說,那時候大家都不願意被排到輪休,許多人都是半夜載貨物、白天載客人。 公路交通發達後,當年的台車軌道拆除殆盡,只保留烏來至瀑布這一小段,2015年蘇迪勒颱風受創嚴重的台車路線,已於今年8月復駛,兩節車廂,每節乘坐4人,再度串起烏來觀光復甦的希望,瀑布廣場旁的「烏來林業生活館」陳列豐富的台車歷史、器物,非常值得參觀。
鋼纜撐起觀光熱潮
真正將烏來觀光推至最高峰的無疑是今年正好滿50歲的烏來纜車,全台灣第一條高山觀光纜車,連結至今惟一沒有公路可達的雲仙樂園,1974年就在此工作的管理部經理陳德田表示,當時曾創下單日遊客破萬的紀錄,遊客直到晚上8點都還在排隊等纜車下山。 烏來纜車於1964年聘請日籍技師近藤勇設計動工,1967年8月完工營運,施工期間架設的鋼纜需由人力扛過南勢溪、攀爬到瀑布頂端,纜車站也選擇最堅硬的岩盤打地基、用上萬包水泥灌漿穩固。 第一代的纜車只能搭乘19人,車上還配置纜車小姐;第二代纜車改為36人座,第三代到目前的第五代則擴大到可乘載91人,且由柴油引擎改為電腦自動控制,纜車興建完成,同時也帶動起台車的運量。
樂園印記時代意義
台灣第一座擁有機械式遊樂設施的雲仙樂園誕生,烏來成了最夯的觀光勝地,現今的主題樂園「義、山、六、九」還是多年多年後才出現的。 隨著1984年涵蓋坪林、烏來全區與部分新店、石碇、雙溪的「台北水源特定區」的劃設,雲仙樂園也轉型為自然生態園區,人們從纜車站起始,不僅可欣賞壯麗的烏來瀑布,還可欣賞山下看不見的第二層瀑布,極具時代意義的流籠站、艱辛闢建的登山道、蓊鬱林間內的公園小湖、宮殿式飯店與無比豐富的生態。彷彿處在雲霧之顛的山林,曾被台大教授郭城孟譽為賞蕨樂園。
山林蔚為生態幽境
口袋狀地形的雲仙樂園,位處亞熱帶與暖溫帶交界,是一個高度壓縮的生態環境,不僅可見低海拔闊葉苔林、代表熱帶雨林的榕樹類、亞熱帶森林的樟與楠、暖溫帶的殼斗科樹木、中高海拔檜木林中才有的雲霧帶植物,都分布其中。 雪山山脈北端延伸位置上的雲仙樂園,流水清澈純淨,穿過層層森林、吊橋,匯為一潭寧靜優雅,接續陡降滑落成磅礡的第二層瀑布,再經過密林間的旅行而成為更宏大的烏來瀑布,身處山巔單單看著一脈清泉的不同姿態,便是享受。 水流切割形成一道道的山脊線,山谷的阻隔、鮮少人為的干擾,原始古老的自然地區造就了特殊的蕨類風貌,即便無法認出超過120種的各種蕨類,筆筒樹、台灣桫欏等常見植物就讓人置身悠然氛圍中,初抵樂園的人們也立即感受不同於山下的清新。 以絕佳地勢、豐富生態進行環境教育,雲仙樂園帶領人們認識V型溪谷、瀑布、溪流生態、岩壁植物,特定時節的賞螢、賞蛙也頗受歡迎,近期由族人介紹陷阱製作、體驗狩獵屋、射箭、自製竹筒飯等融合泰雅族文化的「狩獵趣」,則增添了區內的人文深度。
漫步開展多元視角
搭乘台車回到烏來聚落,別急著逛「老街」,往山腰上的天主堂慢慢逛到後方的山徑,屋身雨淋板藍漆斑駁的日式木屋,失去黑瓦屋頂的紅磚家屋,層疊交織的歲月彷彿都在小徑上迂迴相遇。 走進「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從泰雅族祖先傳說、烏來「屈尺群」遷徙歷程、部落建立與發展,紋面、生活用品、狩獵武器、樂器以及泰雅編織,清晰呈現泰雅文化容顏。如同台車、纜車,都會讓人領略不只是溫泉的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