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頂遭雷擊 麥覺明與死神擦肩
揪團挑戰聖稜線
中視《MIT台灣誌》拿下今年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主持人」,笑納第五座金鐘,月底為慶祝節目15周年,身兼導演、製作及主持的麥覺明,將帶著團隊攀登聖稜線,「騙了觀眾10多年,終於要去了。」這些年節目團隊遇過虎頭蜂、土石流,甚至差點遭到雷擊,「細微的電流打到頭上,感覺被敲頭,嚇得我們立刻蹲低摸下山。」
台灣高山雄偉險峻,《MIT台灣誌》記錄山貌15年實屬不易,「比起一般登山,拍攝所費的時間要多2到3倍,所以路線規畫很重要,特別是水源和營地。」麥覺明說:「電源也是很大的問題,大電池常常一帶就是20顆,加上食物、器材,至少要揹200公斤的物品上山。」 月底麥覺明團隊要去攀爬聖稜線,「每次從別座山頭看到聖稜線,就說下次要去,就這樣騙了觀眾10多年,終於要去了。」麥覺明年輕時為了征服聖母峰,曾走聖稜線自我訓練,當時只花2天就走完。
百岳已走了80幾座
不過節目團隊還是第一次去,預計費時11天完成拍攝工作,「聖稜線的特色是風景優美,有世紀奇峰大霸尖山,以及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整條聖稜線都超過3,000公尺。」 節目開播15年,台灣百岳也走了80幾座,「我們沒有刻意要走完百岳,很多地方重複走,玉山、雪山都去了5、6次以上。」麥覺明從不同角度設計題目,「四季拍到的景緻不同,也可以水鹿、山椒魚或植物等生態為主軸。」 山嶺險峻,經常會有意外,麥覺明團隊登南湖大山時,差點遭遇雷擊,與死神擦肩而過,「我們登頂時天氣很不好,打雷又下雨,突然一道細微的電流打中我們頭頂,感覺像是被人敲頭,還發出『啪』的一聲,我們嚇得立刻蹲低、摸下山頭。」 八八風災後麥覺明團隊挺進來阿里山來吉部落,但是橋梁沖毀,一行人只能冒險渡河,「給果一個助理被土石流沖走,我趕緊衝過去把他抓起來。」他們也曾遇過布農族嚮導感冒,結果卻演變成肺水腫,「這是很嚴重的高山症,我們打衛星電話叫直昇機把人載出去,後來這件事變成他們部落間的笑話。」
虎頭蜂比毒蛇危險
山上偶爾會遇到毒蛇,不過麥覺明認為虎頭蜂更危險,「野外遇到巡邏蜂,就要小心是否進到牠們領域,最好趕快往回走或者繞路。」 《MIT台灣誌》除了紀錄台灣高山,有時也做人文、溫泉甚至是美食特輯,但觀眾一看到麥覺明在平地,就會催促:「麥哥趕快上山吧。」製作節目多年,但麥覺明從未缺乏過題目,「我們不是沒題材,而是來不及拍,常常趕不及候鳥造訪以及祭典舉辦時間。」 麥覺明大學開始登山,將山視為老師,「爬山可以鍛鍊意志力和耐力,帶隊也可增進領導能力,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節目我自己的收穫最大。」他笑說節目做久真的有股使命感,「觀眾會跟我們說謝謝,感謝節目提供不同的視野,帶領他們認識台灣,我也遇過有人因為節目去念森林系。」 麥覺明表示,外國有70多歲的山友挑戰聖母峰,他今年51歲,體力雖和年輕時有差,但他勤於運動,只要身體許可,會一直將節目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