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5b報導:魏妤靜?攝影:于魯光、林士傑?圖片:中國時報系?設計:

循餘香 中華商場的懷舊味

image
中華商場舊照。
「溫州大餛飩之家」老闆娘李蓮蕉。
「上大人」第二代老闆夫妻。(上大人提供)
「第七棟熗鍋麵」第一代老闆。(張成全提供)
「貴陽餃子館」戴老闆。
「餛飩湯」使用現包餛飩,肉汁清甜,紫菜、榨菜、蛋絲與肉絲增加口感與風味。(60元)
「肉絲乾拌麵」建議搭配吸附醬汁的細麵,先吃原味再添些米醋提味,風味更佳。(六〇元)
僅簡單調味的各式滷味,搭配店家用油炸過的朝天椒與花椒油、黑麻油炒製的辣醬更是一絕。(滷味依品項各10~80元)
中華商場拆遷隔年,李蓮蕉與丈夫向一對賣蔥油餅的老夫婦頂下現在的店面。    溫州大餛飩之家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63-3號
電話:(02)2382-2853
「招牌爆漿牛肉鮮韭菜水餃」(前)加入高比例雞湯,一口咬下還會噴汁,「霸氣獨門紅蘿蔔手工水餃」(後)則保留了紅蘿蔔的爽脆鮮甜。(各12元/顆)
捏製水餃時,謝子凡會先蘸取特製滷水增添麵皮香氣,入口後更能呈現麵皮勁道與風味。
「牛腱」的滷汁除了老滷,還加入西螺三珍黑豆蔭油與百年麻油廠的麻油,盡可能接近爺爺的調味。(100元)
家傳的「獨門辣椒」得先將三種花椒、八角等炒過再磨碎,再與台灣大辣椒、朝天椒等拌炒,相當費工。( 一五〇元/罐)
謝子凡一人作業撐起水餃店,希望延續爺爺的手藝。    謝家大吉利牛肉手工水餃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1巷36號
電話:0980-587-284
「肉絲熗鍋麵」採用中版家常麵條,調味較早期做法少油少鹽。(100元)
「肉皮凍」最費工的是要刮除豬皮下的一層油,入口還自帶薑味。(50元)
「牛肉麵疙瘩」選用澳洲牛腩條,麵疙瘩雖非Q彈口感,卻有另一種嚼勁。( 一二〇元)
張成全的母親早期在中華商場第七棟前段賣麵。(張成全提供)
時隔二十多年,張成全拾起鍋鏟開店,重賣父母當年的熗鍋麵。    第七棟熗鍋麵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19巷8號
電話:(02)2964-9045
「清燉牛尾麵」搭配細麵,選用台灣溫體牛的帶皮牛尾至少燉了4小時以上,膠質化進湯中。(550元,周四至周日供應)
「紅燒滿漢全餐」以拉麵搭配牛腱、牛筋與牛肚,中藥材香氣讓湯頭更添甘醇。(220元)
「水蟹粥」使用來自桃園竹圍漁港的三點蟹,與依季節不同的蛤蜊、小卷等海鮮料,鮮香又濃郁。(380元)
店面藏身在西門町巷弄的大樓內,裝潢有些古色古香。    滿漢牛肉麵食堂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50巷22號
電話:(02)2381-3999
「韭黃水餃」帶有韭黃香氣與高麗菜的爽脆,豬肉的油脂潤滑了口感。(60元/10個)
水餃每天現包,保持新鮮度。
「貴陽餃子館」在萬華區有13年歷史,因鄰近貴陽街而以此取名。    貴陽餃子館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5號
電話:(02)2388-0517
當時店裡的湯圓是在清湯中加桂花糖,也有不少客人會另選酒釀口味。(上大人提供)    上大人
網址:https://reurl.cc/bzjkpX
   (目前僅於元宵、冬至開放限量網購,詳情請私訊)
近幾年汪家人在節日自己包湯圓吃,多餘的上網售賣,意外引來老客人後代訂購。(上大人提供)
第三代的汪老闆仍保留早期父母受訪剪報。(上大人提供)

隨著《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熱播,人們開始懷念起記憶中的中華商場,當年商場內聚集了來自各省分精采的百貨、菜餚與麵食小吃,烈烈轟轟。此次我們帶大家追溯當年小店去向,重憶老味道。

溫州大餛飩之家 手藝傳三代

早期國民政府為安置來台的各省軍民,1949年在台北中華路的鐵路沿線,簡易地以竹、木等為建材,造屋架棚,後因環境惡劣,1961年改建為8棟3層樓高建築、住商合一的「中華商場」,並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棟名,後因鐵路地下化與都市規劃等原因,1992年中華商場進行拆遷、走入歷史。 20多歲嫁進張家的「溫州大餛飩之家」老闆娘李蓮蕉說,「公婆都是溫州人,先在基隆待一年再到棚屋,後來住進中華商場第四棟2樓,1970年左右建了連接各棟的天橋後,才開始賣餛飩。」李蓮蕉的3個孩子都在商場出生,老大張鎮邦從小就在店裡幫忙,笑說自國中起就沒有寒暑假。 攤開手上透光性佳的薄皮,李蓮蕉均勻塗抹用豬前腿肉與鹽調和的肉餡,仔細捏製後下鍋,配上5小時熬成的大骨湯,切得極細的蛋絲、肉絲等,「餛飩湯」便大功告成。「一次用掉10斤的蛋,才能製作2斤半的蛋絲,蛋液下鍋時必須轉動鍋子,烘乾到蛋皮翹起來。」另一碗鋪了蛋絲與大蒜的「肉絲乾拌麵」,特別放上用大骨湯煮的竹筍絲增添口感,亦是不可缺少的溫州味。

謝家大吉利牛肉手工水餃 復刻老味道

一早老闆謝子凡入店就忙著做水餃皮,先用中高筋麵粉揉成麵糰再醒麵,切成小塊後搓成長條,接著擀出一樣大小的麵皮,再趁餐期空檔調餡,「招牌爆漿牛肉鮮韭菜水餃」混合美國牛後腿肉和澳洲牛五花,拌入用蝦米、小魚乾、香菇等炒製的天然調味料,與熬煮6小時的雞高湯,最後加進小韭菜,下鍋7分30秒就得撈起,精準數字來自父親的嚴格調教。 「爺爺是河北保定人,1950年代初期就在賣牛肉水餃和牛雜湯,進入中華商場後在第六棟開店,生意好時一天能用掉一頭牛的量,與好幾百斤的麵粉。」1983年左右、商場拆遷前爺爺過世,謝家也就收掉店面。但對麵食的喜愛早已鐫刻進骨子裡,10幾歲便在父親身邊學做菜的謝子凡,歷經超跑精品業的超時工作,最終懷著陪伴家人與傳承老味道的念頭,開設「謝家大吉利牛肉手工水餃」。 除了韭菜餡,「霸氣獨門紅蘿蔔手工水餃」的紅蘿蔔需先用大火炒過去除苦味,靜置一天才能混入肉餡,家傳滷味的切工亦很講究,「牛腱」寬度得介於1至2公釐,增減一分都稱不上謝家手藝。

第七棟熗鍋麵 山東家鄉味

早期爺爺換了兩張船票,帶著爸爸跟隨部隊到基隆港下船,在基隆做了幾年的三輪車伕後,透過其他老兵介紹,才到中華商場前身的棚屋生活。」國小六年級前都還住在中華商場的張成全如此說道,去年他和好友王惟得一起在板橋開設「第七棟熗鍋麵」,就是要將張家的山東麵食延續下去。 張成全的爺爺在中華商場分得一戶單位,原本張成全的父親學習印刷,但成家後發現工作難以養活一家子,遂在妻子建議下賣起家鄉麵食。原本僅有陽春麵與牛肉麵,1979年順應客人建議加賣「肉絲熗鍋麵」,也成為張成全現在的招牌菜。將雞蛋、紅蘿蔔絲、木耳絲與大白菜拌炒,再加入用洋蔥與紅、白蘿蔔熬製的雞骨高湯,香氣熗出後下麵條與肉絲,就能端上桌。 每天限量30份的「麵疙瘩」也承襲父親家鄉味,不似部分麵疙瘩會混入地瓜粉,純粹在麵糊中加雞蛋調水製成。另一道「肉皮凍」則得先將豬皮燙軟、切條,再與蔥段和薑片一起下鍋,直至豬皮煮爛再冷藏成形,晶瑩剔透的方塊是張成全兒時的美味記憶。

滿漢牛肉麵食堂 雙湯頭飄香

我在中華商場出生,小時候會拿家裡的錢跑去商場內的集郵社買郵票,被大人發現後還把郵票燒掉。」笑著說起兒時趣事,「滿漢牛肉麵食堂」老闆Kevin透露,1967年左右,父母在中華商場第五棟開設了「南海牛肉麵」,以牛肉麵、牛肉泡饃和水餃為招牌,每逢國慶日,逛街、用餐的人流還會癱瘓商場。 Kevin原本從事紋身業,當上台灣紋身職業總工會理事長後,想讓同好有固定聚餐場所,索性以家傳手藝開設麵店,也因父親來自東北滿州,遂有了店名的「滿」字。雖然因應現代人喜好已不再賣泡饃,但仍保留父親煮牛肉麵的紅燒與清燉湯頭,清燉湯頭以蔥、薑、蒜和牛骨為基底,調味簡單卻很清甜;紅燒湯頭則加入山奈、香葉、桂皮等多種藥材與蔬菜,加上牛肉一同滷製在湯中,使湯頭更添肉味。 喜愛美食的Kevin也改良澳門「水蟹粥」,作為自己的另一招牌菜,他依季節使用花蟹或三點蟹,取代原本的青蟹,並將皮蛋捏碎與生米攪拌,冷藏一晚後再煮成糜狀,用皮蛋醃米的訣竅,使米更易煮爛,也讓粥的香氣更濃。

貴陽餃子館 傳統韭黃餡

在冒著白煙的鍋爐後,78歲的戴老闆將水餃逐一撈起,年輕時北上打拚的他,第一份工作自中華商場第六棟的「清真館」開始,也曾短暫待過同棟知名的「點心世界」,讓他習得一手北方麵食技藝。 退休後開設的「貴陽餃子館」,主打混合了韭黃、高麗菜與豬肉餡的水餃及鍋貼,靈感之一也源自「點心世界」。韭黃的香氣能起到提味作用,尤其是「韭黃水餃」,一口咬下還有湯汁噴出,也成為許多長輩的最愛。

上大人 手工製湯圓

曾經,來自安徽的汪爺爺一早到衡陽路出攤賣湯圓和上海粽,中華商場落成後,以「上大人」的名號在第七棟租賃開店,後又在第六棟買屋,主要由第二代經營,商場拆除後,第二代遷至內江街販售2年才收店。 第三代汪老闆提到,「父親6秒鐘就能包好一顆湯圓,原本有賣玫瑰、花生等口味,考慮暢銷程度後來僅賣芝麻餡,因餡料需混入豬油添香,還得先將豬油上的雜質一刀刀削除。」鼎盛時期一天能包上千顆,而當時到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看戲後再去吃碗湯圓,彷彿成為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