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攀高峰 葡萄王少主中興 勇奪三冠王

老牌本土企業「葡萄王」,在新董座曾盛麟接班後,一度歷經兄弟內鬥、改標風波,走過陣陣風雨,「葡萄王」完全脫胎換骨往前衝!不僅2018年合併營收再攀高峰,年營收高達新台幣92.23億元,三大事業體也呈現雙位數成長,例如益生菌產品市占率攀至全球第七,此外,葡萄王在台市占率、代工家數與產能更是三冠王。當初銜父命回台接班的曾盛麟,只用不到10年時間,就讓老字號成功翻轉!
在9年多前,曾盛麟接任葡萄王董事長後,立刻引進創新的經營模式,戮力提升公司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效率,締造了亮眼成績。近年來,葡萄王更把握住大陸保健食品市場的高成長期,不斷推陳出新,上海葡萄王更積極擴充產線設備,準備在下一階段再創高峰,今年50歲的葡萄王,果真令人刮目相看。
改變現狀 率員工衝刺
再者,由曾盛麟胞姊曾美菁所主導的葡萄王子公司「葡眾營運」(葡眾),業績也持續攀升,成功擴大國內直銷版圖,僅靠著26項產品,一年就能創造逾新台幣80億元的營收,成功問鼎台灣第一大直銷公司的寶座! 曾盛麟回憶,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原本留在英國擔任跨國公司資深行銷主管,2010年間,禁不起父親曾水照的親情呼喚,決定回台推動改革。當時「42歲」的葡萄王,仍沿襲70年、80年代的管理方式,工作環境和硬體設備也都相當「復古」,讓曾盛麟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回到兒時年代。 「報到第1天,我發現公司竟然還用3.5吋的磁碟片,我當時是董事長特助,公司特地為我買了新電腦,會計人員卻拿一張3.5吋磁片跟我說,預算資料都在裡面,我只好尷尬回答他:『新電腦沒有磁片插槽啊!』。」曾盛麟當下打定主意告訴自己,葡萄王如果要永續經營,一定要大幅改變。 曾盛麟隨即制定出一套創新的經營策略,第一步就是誓言產品的品質與公安,拿到ISO22000國際認證,「葡萄王當時在各方面都相當傳統,員工忠誠卻多半保守,所以一開始反彈不小,我給了員工1年的適應期,讓他們改變舊有習慣,第2年起嚴格實施績效考核。」 此外,曾盛麟還激化了「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為了替葡萄王這個老企業注入新血,他「空降」了很多電子業的高科技人才,「當然難免會造成新舊文化衝突,這時只好一方面要求老員工得慢慢接受新作法,一方面安撫新員工放慢腳步進行磨合。」 面對老字號企業改造的艱鉅任務,曾盛麟既沒有富二代的貴氣,更沒有喝過洋墨水的驕傲身段,反而以溫和的態度,不斷的溝通,漸漸改變了員工根深蒂固的傳統心態,也說服了作風保守的父親,2年內,就讓葡萄王展現全新風貌。
創新研發 產能拿第一
「創新研發,一直是葡萄王的強項!」曾盛麟說。1991年間,葡萄王成立「生物工程中心」後,專注在保健食品關鍵性原料的開發及應用,目前已有57件專利,近3年更勇奪52項國際發明展獎項。 深耕生技領域近30年後,葡萄王擁有全台最大的保健食品原料發酵槽,菇菌類和益生菌發酵產能更是台灣第一,預計今年可達到386噸。 葡萄王除了研發、生產和品牌銷售,已成為業界的龍頭,「專業代工」也是葡萄王的主要戰力。「我們透過自身的實戰經驗,採取『一條龍客製化代工』的經營模式,提供研發、品管及生產的全方位ODM/OEM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同時提供自身經驗創造雙贏,這個策略頗受好評。」 曾盛麟透露,由於葡萄王擁有全台最大的發酵槽產能,目前有50多間出產益生菌的公司,向葡萄王購買自產發酵的益生菌原料。此外,葡萄王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例如2014年間,葡萄王與歷史超過一世紀的雲南白藥集團簽約合作,目前也替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多家知名品牌代工,甚至至連印度都有客戶。 至於品牌行銷,葡萄王則深耕通路,從量販店、藥妝店、連鎖超商,一路到電視購物、網路電商。今年初,葡萄王更與馬來西亞農業生技龍頭廠商「全宇生技」合作,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合資公司,攜手進軍東協市場,若要嚴選台灣之光的標竿企業,葡萄王絕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