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報導:李蕙璇 攝影:馬景平、鄭清元 設計:林芷妍 編輯:陳柏

歷經天災險截肢 朋廚拍檔翻新20年烘焙情

image
麥可(左)和吉米(右)經營「Bonjour朋廚」烘焙坊,走過了20年。
朋廚剛成立時,內外場和收銀,麥可(右)和吉米(左)幾乎樣樣自己來。
位於基隆仁二路208號的朋廚起家店,緊鄰廟口夜市商圈。
基隆店經歷象神、納莉風災,位於地下室的機具、烤箱、攪拌機與麵粉等都因泡水毀於一旦。
朋廚香港店開賣時,因為打出台灣風味在地食材麵包,製造話題也吸引人潮。
朋廚位在南港的中央工廠,有多位年輕的越南員工。
朋廚隨著誠品商場開設天母、板橋與香港分店,圖為敦南店。
生日蛋糕是朋廚網購最受青睞的產品。
朋廚創辦人  麥  可本名許詠翔,1970年生。1995年東京製菓學校主修烘焙班畢業,曾赴法國巴黎Lenôtre、瑞士琉森Richemont兩所麵包學校,短期進修歐洲烘培文化。現為朋廚烘焙坊執行董事及品牌總監朋廚創辦人  吉   米本名王兆豐,1975年生。二信中學廣告設計科畢業,1997年參加台北市職業訓練中心製作麵包及中西式點心課程,曾於來來飯店(現為喜來登飯店)點心坊、LuLu餐廳當學徒。現為朋廚烘焙坊執行董事

二十年前,麥可和吉米在基隆港前開了第一家「Bonjour朋廚」烘焙坊,賣起法國麵包,很快打響名號,熱潮從商港襲捲台北市,再越洋到香港;但他們也曾經歷水災風災,面臨差點截肢的險境,更陷入展店慘賠的負債人生。如今他們翻新合夥模式,兄弟各自努力,誓言繼續擦亮朋廚這塊招牌。

希望還能見到朋廚再走過下一個二十年。」四十九歲的麥可,今年四月在「Bonjour朋廚」二十周年慶活動時,許下了這個願望,一旁的創業夥伴吉米(四十四歲)及員工們聽了紛紛點頭。因為不過一個月前,朋廚的基隆起家店正陷入搬家的困境。「再漲房租,我就搬。」向來笑臉迎人的吉米,板著臉獨自與二位房東談判,「我打算重新裝潢,讓客人可以看到師傅揉麵團……。」最後,他成功守住了底線。 位於基隆市仁二路上的朋廚,是麥可和吉米的發跡地。兩人都是基隆人、也是遠親,麥可家開報關行,吉米家開佛具店,他們老想著長大也要自己做生意。後來麥可去東京學做麵包,返台進入「DONQ東客麵包」,學平面廣告的吉米則轉到點心坊當學徒。一九九九年的夏天,二十九歲的麥可決定和兒時玩伴吉米一起創業。

限電趕工 差點截肢

「我們想,麵包是從歐洲傳過來的,因此打算開一間充滿法國鄉村氣息的麵包店。」於是,基隆廟口的夜市旁,誕生了一間門口有磚瓦堆砌的烤窯、店內滿是木頭裝潢的朋廚。店內採用日本空運來台的麵粉,標榜「日式歐風烘培」,主打硬式長條法國麵包,首開試吃,客人絡繹不絕。 「可以嘗到最原始純淨的麵粉香味。」插畫家崔麗君是朋廚鐵粉,她的工作室「貓妮妮的石頭屋」在金瓜石,每次下山必到基隆朋廚買吐司和全麥核桃麵包。 不料,夏天剛結束就遇上九二一大地震,災後全台進入分區限電,基隆只有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九點有電,兩人為趕製麵包作息顛倒。某天,麥可大聲向吉米呼救:「快,幫我止血!」原來他累倒在地下室廚房,衣袖不慎被捲進攪拌機,右手臂爆出血柱,送醫後院方判斷要截肢,後來改送台北榮總,麥可才保住了右手。 接著,朋廚又經歷象神及納莉風災,地下室廚房兩度大淹水,泡了水的麵團黏在天花板,烤箱機具沾滿淤泥,通通泡湯。開業第一年賺得的第一桶金六百萬元因水災賠光,但患難情誼也讓吉米和麥可的合夥默契更加穩固。

共享品牌 獨立決策

朋廚重新站穩腳步後,被大水淹怕的這對拍檔,在開業第八年進軍台北市,「當時,內湖科學園區(內科)剛起步,朋友好心介紹洲子街上一棟三層樓的空房,我們評估內科還沒有麵包店。」於是他們各自揹了四百萬元貸款,開了第一間分店。 憶起當年的窘困,吉米表示:「假日沒人潮,我嚇慌了只會哭。」麥可接著說:「當時內科剛起步,我們進駐太早,業績差到只能看著玻璃映照出無言的麵包。」內科的人潮只有在上下班時段曇花一現,假日空蕩無人,這對夥伴常為了「要不要收店」起爭執。 半年後他們停損出場,賠了六百萬元,調整步伐重新出發,麥可繼續在台北展店,吉米則守住基隆起家店,開啟「共享品牌、各自掌店、財務獨立」的合夥新模式。「這是分家嗎?」二人異口同聲:「不算!」他們還是會緊密聯繫開會。 麥可透過友人,找到市民大道與敦化南路口老舊大樓的一樓,與花藝店合租店面,開了朋廚市民店,首推軟式歐風麵包,「沒想到十坪的空間開出高業績,還打響朋廚在台北的名氣。」稍稍鬆了口氣的麥可,也領悟到市場區隔及地點,才是開店決勝關鍵。

進駐誠品 業績暴衝

之後,麥可進駐民生社區,早上賣早餐、下午收起桌椅變身麵包店,接著又開安和店。二○○八年,朋廚被誠品看上,猶豫不決的麥可,禁不起誠品三顧茅廬,決定放手一搏,進駐誠品敦南店,「初到台北,自認朋廚的品牌和平台還未上軌道,不敢妄想打入百貨商圈,沒想到第一個月業績就有六十多萬元,超過誠品要求的五十萬元門檻。」 就這樣,朋廚一路跟著誠品開分店,從天母到新北市板橋區,曾創下月營業額兩百萬元的紀錄,平常約在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元間。後來朋廚再飛到香港,在尖沙咀、太古城和荃灣站開了三間分店。 以海外分店為例,麥可和吉米都赴香港提供技術,由合夥友人負責出資及經營,「首波主打台式肉鬆、蔥花、菠蘿,採宜蘭金桔做巧克力、桂圓麵包……藉台灣味創造話題,第一天人潮爆滿,開出港幣十五萬元(約新台幣六十萬元)業績。」說到這時,吉米的嘴角忍不住揚起。但香港業績雖好、租金也高,幾乎賺不了錢,加上距離遠,最終還是忍痛退出。 「聽同業說,這幾年台灣倒了五百多間麵包店。多虧家人支持,才能走到今天。」吉米說,本來兩人都不會算出貨量和進貨量,也不懂定期盤點原物料,賣不完的麵包和過期原料只能丟掉。內科店大賠後,他才開始學看帳、月底做盤點,每天查天氣決定烘烤麵團的量,兩人還報名台大的管理、財務課程學習經營。

跨足網購 找尋出路

現在,吉米已能像機關槍般說出:「過去烘焙業獲利最高可到三成,這五年來原物料價格上漲,日本麵粉從一包二十五公斤六百多元調到一千多元,天然奶油從每桶一千八百元漲到七千元,二十五公斤裝的台灣小麥也漲到六百多元,整體獲利調降約一成。」 五年前,新夥伴Rick(范升華)加入朋廚台北分店。受美式教育的他,發現少子化已使烘焙界出現斷層,「有天看到政府推南向政策,我就一人到越南去招聘。」如今朋廚中央工廠製作部十五名員工中,有六位來自越南、年紀二十至二十二歲。 三年前朋廚跨足網路購物,麥可像發現了新天地,「去年下半年拜生日蛋糕所賜,月收破三十萬元,業績線開始爬升;一個蛋糕運費自付兩百元,但客人說能用錢買時間,比省運費還重要。」 「二十年走過很多年輕歲月的理想,期待未來做出更有趣更有意義的麵包。」現在麥可和吉米正醞釀打造副品牌,為下個二十年尋找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