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不景氣 老手藝年納百萬

台灣快速走向高齡化社會,就在社會新鮮人擺脫不了23K的同時,許多年長者卻開創了「銀髮經濟」!71歲的「台灣繡花界龍頭」何吉松,是成功研發電繡軟體的第一人,雖然歷經抵押房屋籌錢的困境,如今卻年收破百萬。另一位60歲的顏金益,鑽研漆線工藝40年,一心延續漆線工藝之美。甫在國家文創禮品館展出作品的他,一度得靠老婆養家,但如今他做的一個聚寶甕要價高達98萬元。
何吉松金絲繡龍 收服周杰倫
鄰居都說我們是『地下情報中心』!」何吉松的太太何官翠眉(七十二歲)中氣十足地說。她是「吉瑄繡花用品社」(前身為吉軒實業公司)的老闆娘,更是個業務高手。 本刊記者聽完一臉狐疑,心想不是要聊聊「台灣繡花界龍頭」的故事嗎?「大法官上任、海巡署升官,總統每趟出國,都來找我們。」何太太眉開眼笑地解釋,因為法官袍、署長制服上或總統專機的毛巾上,都要繡上名字或職銜,甚至連亞洲天王也找上門!
著迷方箱子 開發軟體
「周杰倫在演唱會表演〈霍元甲〉時,他身上穿的外套,半夜十二點才送到台灣,我們不眠不休地幫他刺上金龍。」何太太接著解釋,周杰倫在二○○七年演唱會上表演〈霍元甲〉時穿的外套,上頭以金絲繡線製成的蟠龍圖騰,就是何吉松的作品。這樣一件繡品,作工細緻,打版和電繡費高達數萬元。 此外,礁溪老爺酒店與奧美廣告去年為了鼓勵上班族,特別在市府捷運站打造了全台首座「刺繡手扶梯」,多達五百萬針的「心裡有事,請個事假」、「後來懂了,骨子要硬,但身子要軟」等金句刺繡布幔,長達十二公尺,也出自何吉松之手。 吉瑄繡花用品社位在台北市通化街老公寓,室內有著掛滿畫的牆面,細看才知是刺繡作品。首度接受雜誌採訪的何吉松,開心地說起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學的是會計及統計,第一份工作是在德記洋行電腦室繕打文件,便開始對電腦感到興趣。」何吉松戲稱電腦是「方箱子」,他也靠著「方箱子」在刺繡界闖出一片天。 後來轉到成衣公司上班的何吉松,認識了太太,當時眼見台灣經濟起飛,夫妻倆毅然辭職創業,成立一家成衣外銷公司。「太太念行銷,個性開朗,所以當老闆拉業務,我負責行政。第一筆生意是替美軍繡臂章,我們跑了五家公司才做到答應的量。」何吉松也觀察到「刺繡結合電腦,一定可以繡得比較快」。 當時是MS-DOS作業系統當道的年代,何吉松為了讓刺繡電腦化,不只買書研究,還找工程師朋友討論,公司則由太太一肩扛起。「岳母曾向我太太『打小報告』,說我白天在家閒閒沒事做,但我其實整晚都在想軟體。」
賣到義大利 服務至上
「我整整花三年才完成刺繡軟體,現在還能用哦!當年我有去電腦公會登記軟體,我們可是『天字第一號』!」何吉松邊說邊將時下幾乎已經「滅種」的插卡式磁片,插入一台「二十多歲」的NEC桌上型電腦(當年由日本進口的最高階電腦),再用觸控筆在紙上描出針腳,「只有我們的打版是在紙上作業,現在WINDOWS系統的電繡打版,都要盯著螢幕,眼睛會弄壞!」 開發電繡軟體不久後,何吉松夫妻收掉成衣外銷生意,專注「包套」販售電繡軟體、NEC電腦及打版用的繪圖板,至今他們還有數台未拆封的「陳年」NEC電腦,「民國八十年初期,這一整套『基本款』售價八十五萬到一百零五萬元,客戶多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成衣廠,他們三個月就能回本!」 「台中光明市場內繡學號的老店,八十歲的老闆張榮治當年想買電繡軟體,由於算一算七年才能回本,他的兒子反對,但張老闆想讓退休生活有目標,就決定購買,結果夫妻倆老來不但能養活自己,還可打發時間。」 何吉松接著說,一套設備就是一份情,三十年來價格和服務都不變。「我們還賣到香港、日本、東南亞、澳洲,甚至義大利。當時沒有國際快遞,設備進了貨艙,我們人也跟著上飛機,過去教客戶要如何使用和簡易維修,世界走透透。日本客戶第二代去年還來台灣找我們!澳洲客戶的員工也來看我們。」 不過,何吉松當年很快地面臨「被抄襲」的困境,只好轉而拚競爭力,「員工請了十幾個,到各地做售後服務,只要客戶電腦出問題,就寄新的過去。」 此外,何吉松還研發新商品「平行電腦」(串聯數十台電腦以提升效能),更自己寫軟體「串聯電視」,首創十六台「電視牆」。他為此不但投入多年累積的數千萬資金,甚至抵押房子貸款。 「投入老本還向銀行借錢,太太不會反對嗎?」本刊記者好奇地詢問,一旁的何太太立刻答腔,「錢都是他(何吉松)賺的,要怎麼做當然他決定。」
求無縫接軌 注重細節
不過,開發新商品入不敷出,加上台灣紡織業陸續遷移轉戰大陸、WINDOWS系統的電繡軟體問世,何吉松的研發心血及事業,漸漸付之東流,「我們把剩下的錢還銀行,現在只能租房子。」他無奈地說。 一九九九年,何吉松夫婦決定從最基本的繡學號、繡名字逆轉人生。慢慢地,客人發現老一代的電繡版就是不一樣,何吉松夫婦的生意愈來愈好,如今靠著電繡真功夫,年收二、 三百萬元。 「我們的版就是比別人漂亮!去年捷運的裝飾圖案,由知名插畫家鄧彧繪製,我負責讓一個又一個的圓弧『無縫接軌』,而且中國字有筆順,一筆一豎,哪一劃在先才會漂亮,也需要經驗。」何吉松開心地說。 最後,何吉松有點感概地說:「兒子和女兒都不想接這門生意,他們覺得坐在機器前,就像工人。」此時,採訪期間總在一旁跟前跟後的十歲小孫女突然開口說:「我要繼續他們(何吉松夫婦)的事業!」逗得爺爺奶奶超級開心,「我們三個都是處女座,一樣龜毛,很適合(做這行)!」 吉瑄繡花用品社 電話:(02)2736-3076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通化街162巷2-1號
顏金益漆線工藝 塑佛老宅男
宜蘭爐源寺有六尊神像,上面的漆線工藝就是我做的,二十二年來都沒有變色!」六十歲的顏金益,站在台北市社子區的公寓陽台一角,滔滔不絕地談起漆線技藝,他自嘲整天沉浸在漆線工作的世界裡,是名符其實的「宅男」。 日前,本刊記者在國家文創禮品館參觀顏金益的《情牽漆繫》展覽時,被看似浮雕藝術的傳統工藝「漆線」深深吸引,不禁詢問漆線究竟是什麼?顏金益解釋,「『漆線』三百多年前才出現,要一手捏線,一手慢慢把線轉放,堆、疊、盤、繞做出浪花、雲朵、龍鳳及鎧甲等豐富而繁複的紋樣,再貼上金箔才算完成。像孔雀羽毛,黏上去後,末端還要把線壓扁,才能展現羽尾流線感。」
作工超繁複 考驗耐心
「我做過最耗時的作品是『九龍天目聚寶甕』,得將漆線一條一條堆疊,以表現出麟片及龍身的立體層次,再貼上金箔,才能做到遠看金碧輝煌,近看細緻生動。」顏金益說,做漆線急不得,很考驗人的耐心。 被問到為什麼想投入漆線技藝時,顏金益說:「我出身於礦工家庭,十七歲就離開平溪,先學做黑膠唱片,又學習傢俱雕刻,但很想要有一門手藝在身,最後學做佛像。」他從佛像打胚、成型,一路學到雕刻、彩繪,後來發現泉州派的漆線工藝很華麗,無奈想學卻找不到師傅。 最後顏金益在台北找到機會,進入一家製作佛像的公司,結識了當時在畫佛像的太太簡玉惠。「我沒有技術底子,個性『惦惦』,只能『偷學』!」顏金益笑說,他和太太都喜歡藝術,婚後另立門戶,專做漆線裝飾佛像,一個月收入十幾萬元,直到民國八十年佛像工廠外移,兩人頓失經濟來源,又有兩個小孩要養,只好另謀生路。 「太太娘家以前在十八王公賣肉粽出名,叫『簡家肉粽』,我們就在附近的市場自己賣。」當時,顏金益不敢大聲叫賣,包粽子也不拿手,太太看不下去,就叫他回家,自此靠老婆養家足足兩年。
為發揚傳統 學習素描
不過,顏金益沒有放棄漆線工作,「我窩在家裡繼續做漆線,也找以前買佛像、需要漆線工藝的客戶詢問。慢慢地,客戶發現台灣師傅功夫底子比大陸師傅還深。從修復佛像到有漆藝的生意重新進來,太太才把肉粽攤收掉,兩人繼續做漆線及佛像。」 說起自己的手藝,顏金益相當自豪,「我做的佛像就是比較有味道,這尊『廣澤尊王』,兒子堅持要當傳家寶!」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系主任王慶臺也大讚,顏金益的漆線手法細膩,豐富神像的主體,另外用捏塑手法的來表現牡丹花,更賦予圖樣新生命,可說是一種「文化遺產」。 為了讓傳統漆線被一般民眾看見,顏金益開始做小飾品或擺飾,還學起素描,如今工作室中放滿日本蒔繪、纏繞畫、工筆花鳥的書,他還去故宮、各廟宇巡禮,積累創作能量。 最後,談及兒女是否會接手家業時,顏金益夫妻同時搖頭,「他們都有不錯的工作,不過爸爸有展覽,他們都會請假幫忙。」目前夫妻倆光靠漆線工作,一年約有百萬收入,兩人藉著展覽四處走走,已心滿意足,也將漆線工藝視為一生志業,「我們會做到不能做為止!」 顏金益漆線工坊 電話:0936-859-139 FB:顏金益漆線工坊(無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