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報導:朱晨寧 攝影:王永泰設計:林芷妍 編輯:蘇逸萱

富豪背包客通殺 廖壽棧聽某嘴 鐵板一燒40年

image
每一塊肉何時會熟、口感如何,都在廖壽棧的掌握中。
胭脂蝦正值當季,滋味鮮甜。
紅燒魚配上皇宮菜,再用紅醋提味。
上林鐵板燒創辦人廖壽棧和太太賴秀卿,攜手打拚40年。
廖壽棧民國69年就進口松阪牛,是高檔食材的先驅。
外觀低調的上林鐵板燒,明明在敦南商圈,用餐環境卻非常安靜。
前總統李登輝、港星譚詠麟等名人,都曾光顧上林鐵板燒。
上林的鐵板桌設計和別家不一樣,是廖壽棧研究後,專門請工匠製作。
廖壽棧非常講究食材,連前菜搭配的火腿,都選用最高等級的伊比利豬。
老字號鐵板燒 上林    成立時間:1979年(另名尚林)
負責人:廖壽棧(72歲、台中人)/第一代台灣鐵板燒師傅
座位數:6個包廂,共9桌73個座位
價位:晚間套餐1680元起
年營業額:數千萬
電話:(02)2752-8569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1段247巷10號2樓
營業時間:11:30~14:30/17:30~22:30(除夕公休)
官網:www.thesunlit.com.tw
早期有非常多來台灣從商的外國人來吃鐵板燒,邊吃邊談生意。
廖壽棧

台北市仁愛圓環旁的「上林鐵板燒」(上林)已走過四十個年頭,七十二歲的老闆廖壽棧是台灣第一批鐵板燒師傅,他和擔任外場的太太賴秀卿一年工作三百六十四天,夫妻倆只休除夕。 廖壽棧聽從老婆大人的話,當年勤上英文課與外國遊客話家常,成功打出國際口碑,去年更在十五分鐘內決定買下現在的金店面!霸氣的廖壽棧一本「敢於用料、簡單調味」初衷,雖從來不問客人「牛肉要幾分熟?」但總是讓客人心滿意足地買單。

明明與台北仁愛圓環、敦南誠品為鄰,位在巷弄裡二樓的上林卻安靜清幽,入口透明門上有兩張紅色圓貼紙──二○一八及二○一九的「米其林餐盤推薦」,獨不見獎座,「我們廖董很低調,沒去領。」大廳經理口中的廖董,就是縱橫鐵板燒界四十年的廖壽棧。

親赴日本 引進松阪牛

雖然午休時間已到,身兼老闆與主廚的廖壽棧還在忙。他和太太賴秀卿正扶著八十幾歲的老客戶,送他們搭電梯下樓。 送走客人後,賴秀卿滿臉笑意地說,「早期政治圈,除了低調的蔣經國和俞國華,其他檯面上政要都來過。」擔任外場的她,說學逗唱功力一流,「有一次軍方高官來包場,我就開玩笑說:『快點把燈關起來,今晚的星星夠亮了!』所有客人都很開心。」本刊記者採訪的前兩天,朱立倫全家也才剛去捧場。 被列為「天龍國」指標性餐廳之一的上林鐵板燒,已邁入第四十個年頭。「我們的材料有多好,看我就知道,七十二歲的我沒有『三高』,也不會痛風,只有輕微老花。我每天早上八點起床,九點到餐廳,再忙到晚上,而且也沒時間運動。證明吃我們家的東西,比做什麼都有用!」廖壽棧非常自豪,站在鐵板燒工作台後面的他,一邊說著,一邊示範招牌菜色。 第一道是美國沙朗及日本A5和牛,廖壽棧先將手懸空放在鐵板上方,感受溫度,「最適合煎牛排的溫度是二百六十度,才能做到外皮酥脆,中間柔軟,微微帶血但有熟。」牛排一煎出油,他便立刻擦掉,保持鐵板乾淨。「這些油跑出來後就會變質,為了不影響肉味,要隨時擦掉。」 廖壽棧的鐵板牛排,吃的是原味,旁邊放著黑胡椒和炒過的蒜蓉,任君挑選。「我親自去日本的牧場參觀,決定引進松阪牛。」早在一九八○年,他就看到高檔食材的商機,算是台灣餐飲界引入日本松阪牛的先驅。 第二道料理的龍蝦,以水煎熟後,簡單淋上蔥蒜醬提味,不同於其他鐵板燒店常見的起司或法式醬汁,從蔬菜水果到海鮮肉類,廖壽棧都很有眼光。「胭脂蝦的季節,是每年五月到八月,時間對了才好吃。我只用海魚,熟識的漁船『財源號』返港時會來電通知,我就開車去基隆選魚。」 廖壽棧接著大方展示一整隻的火腿,「我們選用吃橡樹果的純種伊比利豬,經過三十六個月熟成製作,一隻就要四萬多元,但能用的部分不到五成。」「雖然它不是前菜的主角,但我堅持只用最好的食材。隨餐附的麵包及甜點,我們都有專門的師傅製作,其他家沒有這麼考究。」桌上的法式薄片麵包抹上蒜泥醬,吃起來酥脆爽口。

置產擴店 地震淪危樓

台灣庶民美食「鐵板燒」源於日本,原是高檔美食;霸氣站在鐵板燒後的廖壽棧,一站就是四十年,一開始算是誤打誤撞。他是台中人,家裡務農,十六歲初中畢業後,北上到叔公家的西點店,做了兩年多的烘焙師傅。 「兩年後,我去第一俱樂部做糕點師傅,每天收工後,我會留在廚房裡,偷學細節及分工,直到經理趕人才肯走。」一九七一年,廖壽棧在朋友介紹下,進入全台第一家日式鐵板燒餐廳「新濱」工作。 「在新濱時,我以為學三個月就夠了,沒想到從食材到料理有很多學問,最後待了兩年多。」廖壽棧笑說當時和外場服務的太太認識,交往七年後結婚。 那些年,廖壽棧待過第一間引入鐵板燒的飯店「奧林匹克」等多家餐廳。「當時最紅的是統一飯店西餐廳的A餐,一客一百二十元,但鐵板燒的套餐一客就三百八十元。早期只有高檔鐵板燒,不像現在百元連鎖店到處都是,當然在食材、手藝及服務上,落差非常大。」最後,他覺得「不如自己賺」。 四十年前,廖壽棧和太太決定開一間「敢於用料、簡單調味」的高檔鐵板燒,店址選在台北敦化南路、安和路口。「那時候台灣景氣很好,每天客人都要排隊,而且有七成是外國人。」在太太安排下,廖壽棧還特地去上一對一的英文課。 夫妻倆開店七個月後,就清償一位老客戶借給他們開業的一百萬元,「民國九十年買新店面,才花幾千萬裝潢,營業九個月就碰上三一一地震,被列為危樓,雖然房子蓋好(都更)了,但一樓的設計不能當餐廳,我們和建商的官司到現在還沒打完。」 民國九十一年,上林搬到民生東路上,一待就是十二年,但夫妻倆始終念著起家店的仁愛商圈。「去年間,我太太一聽到現在的店面要賣,才花十五分鐘就下決定。再也不用搬家。」廖壽棧完全信任太太的決定。

尊重顧客 絕不戴手套

回首這四十年在天龍國開店,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不聽明牌最重要!」廖壽棧不加思索地說,「我曾聽客人在談,哪支股票不錯,我聽完就去買,當初花一千多萬,現值只剩百萬。」不過,他感慨的說:「現在來店裡的外國人,已不見做生意的,而是背包客。」 常客胡小姐表示,已光顧近三十年,幾乎每星期都會來,「不但用料實在,而且服務態度讓人很舒服。」 有趣的是,廖壽棧示範完招牌菜後,突然短暫消失,一旁的老婆賴秀卿忍不住爆料,「有淋浴間的鐵板燒店,沒聽說過吧!他(廖壽棧)很愛乾淨,而且堅持不戴手套,他覺得這樣才尊重客戶。」 換好襯衫再度現身的廖壽棧,笑咪咪地反問本刊記者:「你知道鐵板燒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嗎?」一見本刊記者搖頭立刻說:「是客人讚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