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 Altima!
闊別26年
時間拉到1993年,裕隆汽車曾短暫進口一款叫Altima的中大型進口房車,直到1995年國產的Cefiro上市並持續熱賣,Altima才功成身退。但Altima沒有消失太久,2003年裕隆開始生產接班Cefiro的Teana,其實就是Altima在日本廠生產的兄弟車。與第一代車型相隔26年之久的Altima,今年終於重回台灣市場,接替Teana填補裕隆日產中大型房車的產品陣線。
自休旅車旋風吹起,加上部分歐系品牌的低價策略奏效,國產中大型房車的需求年年衰退。昔日的三大主力,本田Accord率先退出國產市場改為進口;去年九月底,裕隆也宣告Teana正式停止國產;接著去年底TOYOTA發表新一代Camry,三款車型全是進口。 裕隆日產在空窗一年後,終於再度引進已經是第六代的Altima,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一一六‧九萬元與一二八‧九萬元,直接挑戰Camry與Mazda 6。
外型霸氣 近似轎跑
第一眼見到新Altima時,會有點不適應,因為年輕、流線的外型,和充滿侵略性的迴力鏢造型燈組,很難將Altima和旗艦房車連結在一起,反而有點類似賓士CLS那種四門轎跑車的霸氣。不過回頭想想,國內的「黑頭車」市場早已被歐系豪華品牌攻陷,Altima如果能另闢一條全新戰線,也不算壞事。 本刊記者試駕的Altima,是頂規的卓越菁英版,配置十九吋的雙色切削大鋁圈,加上較低的車身,成功造就0.26 Cd的低風阻係數,以及沿著引擎蓋旁向後上方延伸的腰線,真的就像一部Coupe。 但Altima的內裝,本刊記者有點小小意見。雖說內裝的配置與Kicks類似屬於新世代設計,但通風口等細節的線條以菱形處理,總覺得有點尖銳。此外,中控台採用木紋飾板而非真的木質烤漆,也與車室內如BOSE喇叭等高貴氛圍完全不協調。 不過,中控台的懸浮式八吋觸控螢幕中央娛樂系統,雖然沒有時下最夯的十二吋螢幕大,但能連結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系統,並與儀表顯示功能同步,算是很聰明的系統。
加速順暢 人車合一
令本刊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NISSAN招牌的零重力紓壓座椅,脊椎支撐性極佳,連續駕駛兩個半小時也不會疲倦。此外,駕駛座還支援八向電動調整,熄火時駕駛座會自動後退方便下車,都是很貼心的設計。 可惜的是,後行李廂容量為四三七公升,遠不如他牌同級車,若要放置大量或大型物品,就得傾倒後座椅背來擴充。 試駕中途用餐時和同業閒聊,眾人一致對新Altima的加速性能讚不絕口。Altima搭載的心臟,是與INFINITI QX50相同的二升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二四八匹最大馬力與三八‧八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可模擬八速的X-CVT無段變速箱,中後段的加速極為順暢,尤其轉速到五千轉後,簡直是人車合一的境界。 開上北宜公路的山路,切換手排模式,雖說變速箱是模擬八速,但透過換檔撥片,在彎道前後迅速切換檔位,竟沒有任何頓挫感,動力的支援依舊源源不絕。比起過去曾經接觸過CVT無段變速箱,真如天壤之別。
預防偏移 拉回平順
和入門版相比,頂規Altima貴了十二萬元的原因,多半在於安全配備。卓越旗艦版擁有十顆氣囊、遠近光燈自動調節系統、ABS+BAS+EBD+BOS四合一煞車輔助、NIM先進主動駕駛,以及LDP車道偏移預防系統等科技。至於ICC智慧定速巡航、行人、車輛防追撞緊急煞車系統、P-FCW超視距車輛追撞警示、盲點偵測和後方車側警示等系統,都是全車系標配。 實際測試LDP車道偏移預防系統,Altima的反應也比NISSAN其他車種配備的相同系統進化不少,當車輛即將偏移車道時,方向盤震動提醒後,若沒有即時回覆,系統並不會像過去那樣激烈地介入,而是較平順地稍微拉回。 整天試駕下來,本刊記者對Altima的定位有些困擾,因為它擁有旗艦房車的乘坐舒適,卻不算奢華;動力充沛,但不夠熱血。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年輕人一定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