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報導:張雅淳 圖片:中國時報系 繪圖:陳家榆 設計:張偉崧 

異位性皮膚炎 還好有新招

癢到想輕生

image
男女老少都可能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每到換季就全身搔癢難耐。
藝人張鈞甯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曾經抓癢抓到血濺床單。
胡先生是中重度患者,全身八成面積皮膚都充滿抓痕、疹疤。
醫師賴柏如說,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生理疾病,若病況屬於中重度,也會影響心理健康。
醫師朱家瑜說,過敏發作時如同發生火災,此時需要先治療來滅火,而非擔心副作用。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醫師通常會先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況。
勤擦乳液可以增加皮膚的保溼、屏障能力。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是流汗,要立刻溼擦再乾擦,以免汗水刺激皮膚。

秋冬換季是過敏好發時節,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小至嬰兒、大至銀髮族都難以倖免,尤其是搔癢難耐的痛苦,令患者胡先生甚至有過輕生念頭。醫師建議,平常勤加保溼、調理體質,同時再搭配藥物治療,尤其目前還有「生物製劑新藥」,終會控制病情,斷開癢不停的人生!

異位性皮膚炎病況有輕有重,根據健保資料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占全部人口的一○%左右,其中嬰幼兒比例高達三成;包括藝人李詠嫻的女兒Makayla、陶晶瑩女兒小荳荳和女星張鈞甯都深受其苦,有人半夜抓癢抓到血濺床單,甚至留下疤痕。

全抓痕 老交不到朋友

今年三十歲的胡先生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我天生就是過敏體質,小學一年級時突然異位性皮膚炎大爆發。」從此他與「搔癢」長伴二十多年,一度全身皮膚有八成面積遍布抓痕、癢疹,連臉部都不例外,「我的外觀引起很多同學側目,沒有人想跟我交朋友。」胡先生因此變得情緒起伏不定,也時常陷入「為什麼是我」的沮喪中。 長大之後,胡先生的情緒愈來愈負面,變得不愛外出,「我本來很喜歡運動,但是皮膚的傷口會不斷滲血,甚至流出組織液,只要動一下,皮膚傷口就相當刺痛。」有時候病況嚴重,胡先生一早醒來,就會發現床上滿是皮屑,甚至需要用吸塵器才能打掃乾淨。 「我一直想,這樣每天癢到不行的日子,還要忍耐多久?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胡先生坦言有過輕生念頭。

新藥物 效果好卻太貴

目前,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還有「生物製劑新藥」。生物製劑新藥可以精準鎖定免疫系統中的特定致病因子,進而壓抑過敏反應,幾乎沒有副作用。 胡先生之前嘗試過所有的中西醫藥物,病況卻始終不見好轉,直到使用最新的生物製劑藥物後,才獲得解脫,「尤其是令我最痛苦的搔癢,終於大幅改善。」胡先生大約一個月打一針生物製劑新藥,他希望透過積極控制病情,未來能變成久久打一次針。 不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賴柏如說明,生物製劑新藥的缺點是仍需自費,每針大約要兩萬八千元左右,第一次治療需施打兩針,之後每兩周打一針。「藥費的確是個不小的負擔,但隨著病況好轉,可以逐漸降低打針的頻率。」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他的病患大多是中重度過敏患者,不過「只要在一至五歲時積極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大約三分之一患者會痊癒,或不至於惡化到中重度。」 朱家瑜說,有些家長面對異位性皮膚炎,總陷入「長大就會好」的迷思,所以不肯讓孩子接受治療,只是一直幫孩子擦乳液;有些家長則擔心副作用,不讓孩子碰任何藥物,這反而可能讓過敏的火愈燒愈旺。 「勤擦乳液增加保溼能力是正確的,但若已經發癢、紅腫,擦乳液並不會讓狀況變好,這時候應該要先治療。」朱家瑜進一步形容,異位性皮膚炎爆發時,如同發生火災,最重要的是先滅火,而非在意消防水柱會噴溼家具,「這時候不要擔心副作用。」 當然,也有家長採取極端作法,「有些媽媽是孩子一喊癢就看醫師,要求吃很快就能見效的類固醇藥物,當孩子不癢就不再回診,下次癢再吃類固醇藥物。」朱家瑜接著強調,類固醇藥物是用於緊急狀況,如果使用頻率很高,反而會造成疾病大反撲,最後變成慢性異位性皮膚炎,「我通常會跟病人說:『我希望你這一年之中,只使用一次類固醇藥物。』」

調體質 減緩肝腎負擔

朱家瑜提醒,西醫有所謂的「調理體質」,當病況控制住之後,他建議患者應該以口服抗組織胺、擦乳液來保養皮膚。「以輕度患者來說,平時注意皮膚乾爽、勤擦乳液,盡量避開過敏原,萬一過敏發作,當皮膚已經出現病灶,還沒出現癢感之前,就要先吃抗組織胺,先滅火,才不會一直追著癢感跑。」 其實,朱家瑜的小女兒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小時候病況有些嚴重,經過積極治療,長大後雖然沒有完全痊癒,但好轉成一年才偶爾發作幾次。 「如果病況控制不好,或是先天狀況就相當嚴重,就會變成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賴柏如表示,例如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劑等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方式,雖能壓抑發炎反應,卻也會增加肝腎負擔,而且只能改善三至四成病況,對有些患者來說並沒有效果。 賴柏如說,在嬰幼兒時期就積極治療、勤擦乳液,且依照醫囑、定期回診,就可以及早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揪禍首 要給醫師多一點時間

「我曾經遇過一個患者以為自己是富貴手而求診,但經過仔細的問診、追蹤之後,發現竟是異位性皮膚炎。」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朱家瑜的小女兒身上,有一次他發現女兒腳底長了汗皰疹,因為十分熟悉女兒的病史,知道她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才能準確判斷腳底的疹子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造成,而給予正確治療方式。 朱家瑜說,許多患者常常抱怨,同樣的皮膚問題,不同的醫師卻有不同診斷。其實這與醫師是否有足夠時間觀察有關,「例如剛出生的小嬰兒皮膚癢,我會診斷應該是溼疹,但如果觀察到1歲後仍然有溼疹,而且反覆出現,那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 所以當醫師要求回診,建議民眾應該依照醫師指示,才能準確查出病因、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