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輸天然食物 吃對罐頭更健康
新冠肺炎帶動宅經濟,由於罐頭既方便又能長期保存,遂成為熱賣品項,但也有不少人認為罐頭屬於加工食品,多吃有害健康。對於食用罐頭的疑慮,營養師表示,只要選對罐頭,能攝取到的營養成分不輸天然食物,有的甚至更多!
受疫情影響,民眾外出用餐頻率大幅降低,根據PChome 24h購物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的冷凍食品、罐頭銷量,比前一季成長逾一倍。另一項針對台灣民眾購買罐頭習慣的研究指出,醬瓜、玉米類罐頭購買率五○%為最高;其次是魚產類占三一%;第三名則是水果類占一九%。有量販業者也統計出最受歡迎的罐頭前兩名,分別是玉米和鮪魚罐頭,兩者一年的銷售量約五百三十萬罐,相當驚人。
加熱密封 不用防腐劑
「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又能長時間保存!」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罐頭對許多人來說很方便,但也有人覺得「不健康」、「能放久一定有防腐劑」。事實上,罐頭的保存期限較長,是因為採用加熱、殺菌等方法,除去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再以密閉容器包裝,而非使用防腐劑。「一般來說,罐頭主要的成分是主原料、水或油、鹽或糖,至於是否含有添加物,則看罐頭種類而定。」 程涵宇指出,如果是天然食物製成的罐頭,又幾乎不含添加物,營養不會輸給天然食物,有些甚至更健康,「我叫它們『單純罐頭』!包括番茄、玉米、菠菜、鰻魚、鮪魚、沙丁魚、菠菜、鳳梨等,都是可以天天吃的罐頭。」 其中,罐頭番茄經過高溫加熱與攪打,會破壞番茄的細胞壁,釋放更多的茄紅素,比直接吃天然番茄,更好吸收。「除了番茄,菠菜令人詬病的『草酸』成分(會抑制鈣質吸收),經高溫製成罐頭之後也被去除;鰻魚等含骨頭的魚罐頭,則可讓人補充鈣質,都更勝天然食物。」程涵宇說。
鳳梨製罐 纖維助排便
鳳梨罐頭也是值得推薦的「單純罐頭」。程涵宇透露,鳳梨本身所含的酵素具廣泛治療益處,對鼻竇炎、血栓性靜脈炎、支氣管炎都有幫助,也能緩解關節炎、腹瀉和各種心血管疾病,但腸胃不佳者多食可能會胃痛,或是入口時舌頭感到刺痛。雖然鳳梨經過高溫製成罐頭後,酵素的活性就會減少,但怕鳳梨「咬舌頭」的人就可安心食用,也能從中獲取膳食纖維,有助腸道健康。 至於常被用於料理的玉米罐頭,程涵宇表示,其所含的「玉米黃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高溫烹煮過更好吸收。不妨選擇無鹽、非基改的玉米罐頭,更加健康。如果工作忙碌,根本沒時間採買蔬果,或是經常冷藏蔬果三天以上,導致營養素大量流失,這類族群可多採購健康罐頭。 上述罐頭在超市、電商都能買得到,菠菜罐頭則比較難找,可在販售較多外國罐頭的頂級超市找找看。「或可以選擇網購平台販售的朝鮮薊心、鷹嘴豆罐頭,兩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鉀,尤其朝鮮薊心的鎂含量,更是南瓜的二點五倍,都有助於肌肉生成與人體神經傳導功能。」程涵宇說。 榮新醫院營養師李婉萍表示,相較於台灣,國外罐頭的選擇更加多元,以美國為例,由於當地天然蔬果相當昂貴,許多民眾無法負擔,轉而選擇罐頭蔬菜,業者見到商機,因此推出更多種類的罐頭。 「美國有一項研究針對九千七百六十一人進行調查,以一周來計算,將這群人分成吃六個罐頭以上、三至五個罐頭、二個罐頭以下,結果發現吃罐頭的頻率愈高,愈能夠攝取更多元的營養素,營養密度更高!」李婉萍指出,某些罐頭的營養價值還能服務特定族群,「有些老人家的牙口不好,選擇魚罐頭,搭配豆腐食用,也是補充蛋白質的好選擇。」 不過,比起美國,台灣的天然蔬果既便宜,又方便購買,李婉萍認為,能夠製成罐頭的蔬果還是有限,加上各家罐頭品牌的加熱時間、處理程序都不同,最後剩下多少營養素,誰也沒辦法打包票。
當心加熱 溶出雙酚A
「況且罐頭食品還有雙酚A的疑慮!」李婉萍指出,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研究顯示食用部分罐頭會使體內的雙酚A濃度升高,進而干擾性荷爾蒙與增加心血管風險。程涵宇則表示,有些罐頭的內層塗料使用由雙酚A等合成的環氧樹脂,當材質不穩又受到日照、加熱時,可能會溶出雙酚A,因此,將罐頭放在陰涼處,並避免直接加熱,才能預防雙酚A的毒害。 除了製程與材質問題,程涵宇也提醒,有些罐頭「碰不得」,例如添加物太多的罐頭,其中午餐肉、火腿、培根罐頭更是「惡中之惡」,這類加工肉品已被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列為一級癌症風險(確定致癌)因子。 國際期刊《Lancet Oncology》顯示,每天吃超過五十克的加工肉類(大約兩片培根或午餐肉),會增加一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應以天然的瘦肉類、豆類、魚肉取代加工肉品,才能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