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式紗窗大王 被創業拚專利年收二億
全台最貴豪宅標配

把建材業當成科技業經營的「清展科技」(清展)創辦人周國忠, 在同行眼中是個異類。二十多年前,他從塑膠代工殺進門窗製造, 大養研發人員,進而手握近二百件專利,以隱藏式紗窗、通風門拿下雙料市占冠軍, 更成為「陶朱隱園」等豪宅的首選標配,如今年營收破二億元。 被太太形容有點「狂」的周國忠,五年前為了拓展全球市場, 西進大陸設廠,不料連虧四年,去年起總算損益兩平, 讓這位隱形紗窗大王,朝世界第一的夢想又前進了一步。
位於高雄縣大寮區的萬大工業區,是塑膠、金屬等傳統工廠群集之處,其中竟有一家門窗發明隱形冠軍,公司門牌寫著「Door and Window Technologies」(門窗科技),格外引人好奇。 「同行都看不太懂我們在做什麼,換名片時,我常被問:『你們是科技業喔?』我們真的是科技業,很少門窗業者像我們一樣設有研發部和智財部!」清展創辦人兼總經理周國忠說。 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周國忠,與一般常穿POLO衫的傳產老闆不同,他身上的淡藍色襯衫燙得筆挺,訪談間坐下時還會拉一拉衣服,氣質斯文又自信,「在台灣,我們的隱藏式紗窗若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除了陶朱隱園,二○一九年《財訊》雜誌報導的全台灣十大豪宅,其中七棟也採用我們的產品。」 周國忠表示,隱藏式紗窗是劃時代產品,其獨特的摺疊紗網有如古代摺扇,特性是可收納;當紗窗關起來時,紗網會收摺隱藏,只剩直立的框柱,因此又稱「隱紗」。
設計精準 一指輕鬆拉動
帶本刊記者參觀展示間時,周國忠伸出一根手指,便毫不費力地讓隱藏式紗窗滑來滑去。「同業絕不可能像我們這樣示範!不管哪一家的隱紗窗戶,從中間推拉都一樣平順,但只用一根手指,從高處或低處都能輕鬆拉動隱紗而不失平衡,是我們的優勢。」 周國忠解釋,傳統隱紗的機關僅靠一個螺絲鎖住兩條線,技術上最常被詬病的就是容易不平衡,而清展的每一樘隱紗,都藏有四個棘輪與四條線,每一個棘輪各控制一條線,來達到精準平衡,推拉耐用性達十萬次。
殺出紅海 研發投入重本
滔滔不絕的周國忠,出身嘉義縣六腳鄉農家,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被大哥找去當工人。「我大哥在高雄與朋友合伙經營塑膠射出工廠,幫上市公司代工汽車零件,當時急需人手,我就去當了三年多的技術員,什麼都學。一九八七年時,大哥要我出去創業當他的二手代工,我從兩台塑膠射出機器做起。」周國忠說,自己就這麼「被創業」了。 「我當時心裡想,大哥讀到國小畢業,能拚到這樣的規模,我如果只能做到這樣,大學就白讀了。」正當周國忠苦思小工廠要如何成長時,有同業前輩問他,為何不往門窗業進攻?「門窗組成結構中有許多塑膠零件需求,像早年的紗窗防脫落件,設計非常複雜,既要五金又要塑膠,我靠著對塑膠的了解,開發出塑膠單一式零件,很快就打入市場。只是,我以為這個市場平靜無波,想不到底下有大鱷魚。」 周國忠口中的「大鱷魚」,就是當年的門窗零件老大哥,勢力大到可以干預各地五金行進貨,阻止新進者進入市場,加上零件單價低、容易被模仿,讓周國忠的生意做得很辛苦。 直到一九九九年間,日本發明的隱形紗窗引進台灣,讓周國忠眼睛一亮。「我認為,比起零件,開發整套系統應該比較不易被仿冒,因此立即跟進。相較於一般中小企業研發人員頂多三人,我編制十多人,被當成異類!」 然而,被同業視為浪費的研發成本,最後成了周國忠後發先至的關鍵。「到今年為止,我們的專利數共有一百九十四件,其中發明專利占了近半,包括按下按鈕即可拆洗的隱紗窗戶,以及『一紗一布』,一邊是隱紗一邊是遮陽布窗,適合開會或怕光的夜貓族使用。」 如今,清展是台灣精品獎門窗類得獎最多的廠商,隨著其改良過的門窗專利品大賣,「十年前,日本大廠不把我們看在眼裡,但之後每次參展,日本廠商都會特別關注,甚至找我們代工。」 清展目前年營收二.五億元,主要業務為通風門、隱藏式紗窗及塑膠五金件,除了位於高雄萬大工業區的二千七百坪廠房,二○○○年因房市大好,隱紗業績爆發,另在新北市五股區設置三百坪廠房。
西進受挫 人是最大問題
除了隱藏式紗窗,周國忠的另一樣驕傲是廚房和後陽台常見的通風門,「傳統通風門的兩片玻璃,因交疊間有段差,每逢強颱豪雨有滲水疑慮,水密性(下雨時能承受的水壓)最多做到每平方公尺五十公斤力;清展改良過的最新全平面通風門沒有段差,水密性可達每平方公尺七十五至一百公斤力,克服滲水痛點。」 二○一四年間,周國忠進軍大陸,在江蘇昆山設立三百坪廠房,發願拿下世界第一。「當初我以為去大陸,就像到新北市設分廠一樣,量產後就不會虧錢,沒想到『人』是最大問題。生產、業務都是新人,無論生產SOP和市場開發都從頭開始,問題很多。」 一路和周國忠並肩作戰的太太陳白沼,苦笑著說:「他(周國忠)個性堅持,可以說有點狂,想做的事誰都拉不住。公司養那麼多人,如果賣來賣去就那幾樣產品是不行的,他才會每年要求研發新品,也因此想去大陸、走全球化。」 談起西進過程,周國忠臉色有些黯淡,但好消息是投資逾六千萬元的昆山廠,虧了四年已見曙光,去年達損益兩平。他感嘆:「做生意當然是以成敗論英雄。以前純代工就能活,全球化之後容易被取代;多年前我的策略就是以代工養研發,以研發養品牌,以品牌吸引客戶下單開發,如今看來是對的,台灣市場畢竟不大,若想要永續經營下去,終究得將眼光放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