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報導:柳名耕 圖片:中國時報系 繪圖:繪圖組 設計:美編組 

十二歲比特幣身價暴衝 挖礦概念股跟瘋

image
近期避險資金的流向,除黃金外,還多了比特幣,挖礦熱潮隨之再起。(123RF)
隨著比特幣飆漲,帶動顯卡製造商撼訊等概念股股價大好。(翻攝自撼訊官網)
加密幣漲跌幅度相當大,例如比特幣一月三日每顆衝上近三萬五千美元,次日一度跌至三萬美元上下。(翻攝自BINANCE App)
比特幣總市值近1個月內暴漲2,000億美元,1月3日12歲生日當天已超過6千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九名。
台灣最大加密幣礦池「GPUMINE」創辦人朱昱翰認為,隨幣值上漲,會有更多人投入挖礦行列。(朱昱翰提供)
顯卡大廠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二○二○年發表RTX 3080顯示卡,目前該系列顯示卡已大缺貨。(翻攝自Nvidia官網)
比特幣目前已飆漲到每顆逾3.4萬美元,約合新台幣98萬元,一般投資人若覺得門檻太高,可選擇相關ETF,例如「Grayscale Bitcoin Trust」(比特幣信託基金),持有約57萬2千餘枚比特幣,占比特幣總量約2.73%,在比特幣價格持續追高時,受到各界極大關注,目前每單位市價為32美元(約新台幣900元);不過,由於該ETF收取2%年費,投資收益比直接購買比特幣來得略低。此外,還有一支ETF「Amplify Transformational Data Sharing」(BLOK),主要是投資開發與利用區塊鏈的企業;交易手續費為0.7%,年報酬約79.2%,也頗受投資人青睞。
比特幣大漲再度帶動挖礦熱潮,各大電商的顯示卡都被搶購一空。(翻攝自PChome24h)
以往經濟出現「壞消息」時,原油、美元都是避險資產的選擇,但新冠疫情反讓比特幣發光發熱。
比特幣近期漲勢吸引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注意,他甚至興起將資產負債表從美元轉為比特幣的念頭。(路透社)
與比特幣眾多擁護者的看法相反,股神巴菲特以「老鼠藥的平方」來形容比特幣的危險性。(路透社)
談到比特幣的忠實擁護者,就不得不提到「比特幣家族」。2017年底,比特幣幣值第一次狂飆前,荷蘭男子Didi Taihuttu因為「想改變生活」,與家人共同決定將所有動產、不動產包括公司、住家及汽車等賣掉,並把所有現金都拿來買比特幣。當時他買進的價格為每顆900美元(約新台幣2.5萬元),不久漲到每顆2萬美元,但他沒有因此出清比特幣,反而在2018年價格崩盤時加碼買進。如今,Didi Taihuttu與家人靠著比特幣已環遊40個國家,他樂觀地表示:「即使比特幣在2022年漲到每顆20萬美元,我也不會太訝異。」
加密幣礦機耗電量極大,台電與警方已抓獲多起礦場竊電案,嫌犯須賠償的電費動輒上千萬元。
台新投顧研究協理江浩農指出,比特幣目前無法與黃金劃上等號,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江浩農提供)
末日博士魯比尼認為,比特幣終將被各國央行發行的數位代幣所取代。(路透社)

近來全球金融市場的頭號大飆客,就是在1月3日過12歲生日的比特幣,當天每顆價格從2020年4月底的4,700美元(約新台幣13萬元),無極限地衝上34,778美元(約新台幣98萬元),大漲逾6倍,讓幣圈人士相當激動,而比特幣也成為傳統投資機構的資產避險新大陸。 本刊調查,比特幣在台灣處於「三不管地帶」,只有到超商購買時才須實名制,但挖礦概念股一片大好。一名板卡代理商透露:「有礦工預付100張顯卡的訂金近200萬元,要我一有貨就出給他。」然而,仍有專家對大漲大跌的比特幣持保留態度,甚至警告要小心泡沫化危機。

根據數據追蹤網站「AssetDash」的資料顯示,一月三日比特幣十二歲生日當天,比特幣市值已飆到六千二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十七.三兆元),高居全球第九,贏過韓國三星、台積電,打敗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次日更一度超車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 華爾街眾多權威分析師指出,比特幣創新高,與疫情下全球政府大印鈔及大撒幣有關。受新冠疫情影響,二○二○年各國政府為振興經濟,卯足勁舉債紓困、調低利率,製造大量熱錢,尤其是美國,連帶使美元衰微,從傳統三大避險資產美元、黃金及石油中除名,取而代之的新避險工具,正是比特幣。

顯卡大賣 類股表現優異

根據比特幣持有統計平台「Bitcoin Treasuries」的數據,目前有一百一十五萬餘枚比特幣(價值約三百九十億美元),是由二十八間上市公司、私人公司或投資機構所持有,其中最知名的是美國商業軟體設計公司「MicroStrategy」(微策略),持有約七萬餘枚。 加密幣市場數據網站「CoinMarketCap」 則顯示,近幾周台灣數位資產交易所「Max-MaiCoin Asset Exchange」每天的交易量都在三千萬美 元(約新台幣八十四億元)上下,和二○一八年甫上市時每日交易量三百多萬美元(約新台幣八億多元)相較,明顯放量逾九倍,顯見有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參與加密幣市場。 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燒滾滾,台股中的「挖礦」(對雲端的分散式帳本進行共識運算,以獲取加密幣)概念股行情大好,尤其顯示卡製造商,像是撼訊(6150)、麗臺(2465)與青雲(5386),在二○二○年底封關前都有優異表現,而映泰(2399)、精英(2331)、技嘉(2376)、微星 (2377)與華擎(3515)、承啟(2425)等,後勁也看俏。 與此同時,顯卡等周邊產品紛紛大賣。本刊調查,各大電商平台的中高階顯卡皆被搶購一空,一名光華商場的板卡(主機板加顯卡)代理商透露:「有礦工預付一百張顯卡的訂金近二百萬元,要求我有貨就先出給他,現在缺貨太嚴重了!」 黃金與石油,來自人們在真實的山區及深海中的「開採」,比特幣則是以電腦協助運算「挖礦」。一名幣圈人士指出,比特幣的身價最大關鍵,源自「供應減半」的獎勵機制。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在二○○九年啟動挖礦程式時,設計出此一機制,即每十分鐘生產一個新的比特幣區塊,最初每個區塊內有五十枚比特幣,全部作為礦工的獎勵,但其後每產出二十一萬個區塊,每個區塊內的比特幣就會減半。第一次減半發生在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第二次發生於二○一六年七月十日,最近一次則在二○二○年五月十二日,也就是比特幣已被挖出六十三萬個區塊。由此可見,比特幣供應減半的周期約為四年,依此推算,到了二一四○年,二千一百萬枚比特幣將會被全數挖出。 依經濟學原理,當需求不變但供給減少時,價格就會產生上行的動力,因此許多分析師認定比特幣的價格只會愈來愈高。其次,比特幣大受青睞的其他關鍵,就是「去中心化」、「匿名性」,以及能夠隨時買賣。

幣值走向 多空看法兩極

隨著近來避險投資需求大增,比特幣因供給有限,呈現「史詩級大漲」,也吸引了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目光,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在推特上與微策略執行長賽勒(Michael Saylor)討論把公司資產負債表從美元轉為比特幣的可能性。 「你若想幫股東一個千億美元的大忙,其他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也會跟進,之後這個動作的價值將會膨脹為一兆美元。」賽勒的回應,讓馬斯克進一步詢問:「這麼大筆的交易真的可行嗎?」這段對話在資本市場引起關注。 不僅新創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們對比特幣感興趣,就連華爾街投資諮詢服務公司「Guggenheim Partners」的首席投資官斯科特(Scott Minerd),也預期比特幣的價格應當在每顆四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一百萬元)以上。 然而,有許多投資專家對比特幣持反面態度。例如股神巴菲特曾以「很可能是老鼠藥的平方」形容這項資產的危險性;曾準確預測二○○八年次貸危機的經濟學家「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則說過:「比特幣不是貨幣,也不是記帳單位,更不是付款的方式,再者也不是穩定的價值儲存,且其價格出於一群人或大量持有者的市場操控。」他強調,未來各國央行發行的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央行數位代幣)將會取代比特幣,並推測比特幣很可能已接近泡沫化的時刻。 「比特幣投資,還無法與『避險資產』劃上等號。」同樣持保留態度的台新投顧研究協理江浩農分析,黃金是經過幾千年的考驗才有現在的地位,而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過二十多次逾三○%的修正,此外,隨著各國政府想方設法對比特幣進行監管,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及匿名性備受考驗,「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比特幣問世以來,一路暴漲暴跌,暗藏危機,對全球礦工及台廠而言,最慘痛的教訓就是二○一八年的「礦災」。

崩跌教訓 嚴格控管庫存

二○一七年加密幣市場興盛時,比特幣價格不斷攻破歷史高點,使顯卡等挖礦概念股大好,「那時真的很瘋狂,即使顯卡出兩倍價,還是有人搶著買。」一名板卡代理商回憶。當時全球比特幣礦場中,有七成在大陸,由於挖礦相當耗電,粗估每年需要二十二兆瓦的電力,嚴重影響民生用電,大陸當局於是出重手,下令「關閉礦場」,並認定首次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違法,要求各大加密幣交易平台業者配合調查。因此,二○一八年元旦過後,加密幣價格迅速崩跌,大批顯卡、主機板與CPU(中央處理器)也隨之被打入二手市場流通。 經歷過這場礦災,各板卡大廠學到教訓,即使現在板卡不夠賣,對庫存控管仍相當嚴謹,以避免再發生自行吸收庫存及跌價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