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報導:薛孟杰 攝影:王永泰設計:吳盈瑩 編輯:蘇逸萱

護鑿瑠公圳 盤古大帝福澤千頃田

image
神態霸氣的盤古安座開天宮,背後牆面刻畫其神蹟。
瑠公圳解決昔日大台北地區農地缺水之苦,現留下引水石硿供遊客緬懷這段歷史。(翻攝自開天宮臉書)
盤古開天的神話深植人心,是最古老的神明之一。(翻攝自MP頭條網站)
在盤古庇佑下,瑠公圳工程度過原住民及惡疾侵擾,灌溉千頃良田。(翻攝自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官網)
開天宮總幹事馮光輝說,瑠公圳開鑿之初,遇到很多挑戰,但請盤古坐鎮後都迎刃而解。
香火鼎盛的開天宮,是新北碧潭重要的信仰中心。
何處拜盤古雲仙洞台中市東勢區東坑路762巷一號建於1928年,曾因921地震受損,  2000年修復重建完成。(翻攝自雲仙洞臉書)五指山盤古廟新竹縣北埔鄉六股8鄰11號原屬當地灶君堂廟,後來因風水極佳,於1919年另闢盤古廟。(翻攝自五指山盤古廟臉書)玉湖宮天真福廟高雄市湖內區田尾里中山路一段496巷106-2號1982年建廟,同時奉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馬府元帥等神明。(翻攝自玉湖宮天真福廟臉書)

「盤古大帝」出生於天地渾沌之際, 有了盤古大帝後,才出現輕氣為天,重氣為地, 祂因為一直支撐著天,長成高9萬里的巨人。 後來,天終於被祂固定下來, 但祂卻疲憊不堪,在熟睡中死去, 死後化作天地山川萬物,成為最古老的神明。

關於盤古大帝(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在各個朝代輾轉流傳。主祀盤古大帝的新北市碧潭「開天宮」資深志工王乙謨指出,盤古信仰大盛於東漢後期,直到三國時期,吳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首度以文字記錄,公元二二二年的《魏大饗記碑》也曾提到盤古:「起尚盤古,羅天焉。」

坐鎮 抵擋惡疾

在某些民間信仰中,有指盤古就是一個人,也有人認為盤古是一對兄妹兼夫妻,即「盤古兄」與「盤古妹」的合稱,衍生自「伏羲」、「女媧」的神話。道教中另有一說,指盤古正是民間信仰中的「元始天尊」。 身為道教最高神的元始天尊,最重要的神蹟是「開天闢地」,恰巧與盤古的豐功偉業相同,因此二者才被視為「同一人」。不過,台灣民間祭拜元始天尊聖誕,多在農曆一月一日,而盤古聖誕則在農曆一月十六日。 開天宮總幹事馮光輝指出,開天宮是新北市新店區最早的廟祠,建造於清代。當時新店大坪林一帶缺水荒蕪,自大陸福建省漳州來台開墾的郭錫瑠,為了尋找灌溉水源,出資從青潭沿碧潭岸開挖山壁,鑿隧道施作人工圳,也就是後人熟知的「瑠公圳」。 然而,在挖鑿瑠公圳過程中,工人常受原住民騷擾、惡疾侵襲等危害,不得安寧,一名工人劉朝英的祖父劉瑞燦提議,迎駕盤古到當地坐鎮。

安座 香火更盛

清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間,新店當地的石材業者協助在隧道岩壁上鑿出「開天盤古帝王」牌位,供工人及附近民眾膜拜,結果工程奇蹟般的順利,終於在清乾隆十八年完工。此後大坪林地區有了灌溉水源,形成千頃良田,盤古的香火更加鼎盛。 台灣光復之後,盤古廟祠原先所在的新店街(現為新店路),成為大新店地區行政商業中心,但廟祠磚瓦日漸斑駁,信徒遂集資興建開天宮,將盤古牌位請至宮內安座。隨後逐步擴建,完成六層廟宇現址。 時至今日,開天宮前三百公尺處座落著碧潭風景區,對岸一大片綠地,新店溪轉彎處的優美景色,吸引不少信徒、觀光客前往參拜,緬懷先人篳路藍縷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