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報導:張雅淳 攝影:黃鵬杰 繪圖:陳家欣圖片:中

網紅脫序影響大 聰明教養七招 孩子身心不走鐘

image
設定網路篩選機制陪伴孩子使用3C,並讓孩子學習控制時間盡量不放電腦或手機在孩子房間不批評孩子喜愛的網紅不以權威方式禁止孩子觀看網紅影片陪著孩子「模仿」網紅行為,藉此引導孩子思辨家長主動了解孩子喜愛的網紅,增加親子互動
愛莉莎莎宣揚以喝橄欖油和葡萄柚汁,排出體內結石,遭到各方醫學專家指正,最後黯然道歉。變性網紅罔腰自爆懷孕,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認為家長可趁機教育孩子如何查明事實,並教導性知識。
若父母總是以強硬、批判的方式,禁止孩子觀看影片,易引發孩子反彈,長大後可能更叛逆。兒童教養專家張旭鎧透露,曾陪著孩子「模仿」網紅的言行,從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思辨。
調查發現,7成以上的青少年每天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間超過1小時,甚至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更多。
家長下載「YouTube Kids」App,除了能依照孩子年紀選擇影片,還可設定篩選機制,控管影片內容。
青少年處於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欣賞的網紅一定具有他們渴望的特質,家長應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喜好,讓溝通更順暢。
專家提醒,如果讓孩子躲在房間使用電腦,家長難以得知其觀看的網路內容為何,風險極大。
3C產品並非洪水猛獸,若家長能陪伴孩子一起使用,不僅能把關內容,也可以增加許多共同話題。
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青少年受荷爾蒙影響會較為叛逆,父母應扮演「合作者」的角色,與孩子相處會更加和睦。
名次	網紅	影片內容第一名	這群人	大多拍攝搞笑、諷刺現實的戲劇類短片第二名	阿神	分享Minecraft等遊戲實況第三名	眾量級	情侶間的生活、互動及私下惡作劇的影片第四名	狠愛演	風格搞怪、無厘頭影片第五名	DE JuN	遊戲實況與個人生活第六名	蔡阿嘎	生活化、搞笑影片第七名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	貓咪生活大小事第八名	黃氏兄弟	以日常生活、開箱、實測主題為主第九名	谷阿莫	電影劇情解析第十名	反骨男孩	時常分享性議題影片
「這群人」被青少年評選為最愛的網紅冠軍,還曾在粉絲見面會上慶祝達三百萬訂閱數。
除了解孩子喜歡的網紅之外,家長可以與孩子培養共同興趣,如運動等,以拉進彼此的關係。

隨著自媒體日益蓬勃,愈來愈多孩子瘋迷「網紅」如YouTuber、直播主等,根據調查發現,7成以上的青少年沉迷觀看YouTube影片,而部分網紅脫序、髒話連連的言行,更讓許多父母憂心孩子受到負面影響。針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兒童教養專家、諮商心理師傳授7招教養指引,讓「網紅世代」的孩子能健康成長。

近來,無論是自爆懷孕的變性網紅罔腰、宣揚錯誤肝膽排石法的愛莉莎莎,或是先前試喝及批評母乳、實測春藥的小玉,以及常拍攝性議題影片的反骨男孩,都讓不少家長看了直搖頭,深怕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與言行。

善用機制 篩選影片內容

十五歲的阿明似乎就是如此,最近時常髒話連篇,動不動就「問候對方媽媽」,或是喜歡用「乾」來當發語詞,即便媽媽怎麼苦勸,阿明都不願意改變,甚至會故意在媽媽面前講髒話。 「都是被那個直播主帶壞的!」阿明的媽媽忿忿不平地說,自從兒子迷上看某個直播主玩遊戲之後,就開始學對方的口頭禪,她禁止兒子繼續看這位直播主的影片後,親子間屢屢發生衝突,且阿明依舊時常上網偷看影片。 「這就像貓抓老鼠一樣,是永遠防堵不完的。」兒童教養專家、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根據《親子天下》在去年十月底發布,針對一百四十六間學校、三千零二十八位小五到高三學生、五百一十三位家長所做的調查,發現七成以上的青少年,每天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瀏覽YouTube影片。 由於看影音已成為青少年的日常,張旭鎧認為,正如過去電視、電話發明時,也曾引起上一輩父母的擔憂,現在的3C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父母應先安撫自己的情緒。 其次,張旭鎧指出,現在YouTube針對十三歲以下的孩子推出「YouTube Kids」App,細分成四歲以下的「幼兒」、五至七歲的「學齡前兒童」、八至十二歲的「學齡兒童」三大區域。家長能依孩子年紀選定影片,或是透過設定篩選機制,過濾不宜的影片內容。 雖然YouTube有篩選機制,但張旭鎧建議,父母最好能陪伴觀看,他以自身為例,由於兒子約五歲時就開始要求在網路上看湯瑪士小火車、鋼鐵人影片,他決定陪著兒子觀看,「一方面可選擇影片內容、控制使用時間,另一方面看完後我們會討論分享,增加親子互動。」 「雖然孩子長大後,可能想要有自主權,而拒絕與父母一起觀看影片,但有了小時候親子一起討論的經驗,孩子自然比較會跟父母分享影片心得。」張旭鎧強調,比起一味地禁止,父母的正確引導更為重要。

面對失控 啟發取代批判

諮商心理師黃宜靜也表示,若父母採取權威手段禁止孩子看影音,恐怕未來會有更強的反作用力,「一旦孩子長大脫離父母掌控,反而會像斷線的風箏抓不回來。」不過,她認為應適時避免孩子過度接觸3C,例如盡量不要放電腦或手機在孩子房間,「如果孩子在客廳看影片,爸媽們經過還能稍微瞄一下,或是偶爾分享心得,但如果孩子關在自己房中看影片,就完全無從得知影片內容。」 「當孩子表現自律、負責任,學業表現也在合理範圍內時,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嘗試擁有自己的手機,或放電腦在房間。」黃宜靜說,這也是讓孩子學習自律的機會,但多數孩子尚在學習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時失控是難免的。 若孩子太沉迷觀看影片,黃宜靜建議,父母可以藉由每周一次的家庭日來檢討,「透過討論全家大小事,說出孩子有哪些事值得肯定,哪些事又必須調整,如果孩子無法遵守約定,就要交出手機或電腦,直到下一次獲得肯定,才能拿回手機或電腦,讓孩子逐漸掌握自我控制能力。」 黃宜靜強調,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父母的口氣十分關鍵,千萬不要用批評指責的方式跟孩子說話,或是諷刺他熱愛看網紅影片,例如「讀書如果有像看影片那麼認真就好囉!」 相較於批判孩子,黃宜靜認為,與孩子進行啟發式的對話更有效,她透露與滿口髒話的阿明諮商時,阿明告訴她覺得講髒話很帥、自己很有分量。當時,黃宜靜不急著否定對方,而是回答:「但這麼多髒話,讓我聽不懂你要說什麼?」 黃宜靜接著告訴阿明,雖然他覺得講髒話很痛快,但會讓別人聽起來不太舒服,阿明這才知道他人的感受,進而慢慢修正。「受到荷爾蒙影響,青少年非常喜歡挑戰權威,如果父母立刻責罵,青少年反而會故意唱反調,但如果採取合作者的角色,孩子就會比較願意接受意見。」 「兒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後,我常常會故意裝笨問他問題。」張旭鎧說,這不僅能改變父母權威的刻板印象,也會讓孩子有成就感,萬一孩子也不知道答案,他就會跟孩子一起找答案,並藉此了解對方使用網路搜尋的習慣。

延伸討論 分析不同面向

對於孩子受網紅的脫序影片影響,張旭鎧透露,他會陪著孩子「模仿」看看。「有一次兒子看了一位網紅在公廁惡搞的影片,覺得很好笑,我就說『我也覺得很酷,那我們也來拍影片看看好嗎?』」一開始兒子答應了,時間、地點都確定後卻反悔,並告訴張旭鎧:「那是他(網紅)覺得好玩,我不覺得好玩。」 張旭鎧聽了便確定兒子知道那只是娛樂效果,「這個過程是教孩子去思辨,惡搞合適嗎?這沒有一定答案,例如男生去女廁惡搞是很糟糕的事,或萬聖節惡搞似乎較能讓人接受、平常就不行;家長可以視情況陪伴孩子去實際體驗,再分享感受。」 此外,張旭鎧也常常與兒子延伸討論,例如問兒子「為何網紅要拍好笑的影片?」接著進一步告訴孩子,網紅是為了吸引點閱率,而多少點閱率可以換成多少金錢,讓孩子學習深入了解事物,不是凡事只看表面。 張旭鎧認為,就算是負面影片,也可以從中學習一些事情。「以罔腰自爆懷孕為例,我除了順便教導孩子性教育、生殖知識之外,還跟兒子讚美罔腰跟她男友口條很不錯。」 「我甚至跟兒子開玩笑說『罔腰害我以後不能在臉書說自己變瘦了,因為這也是騙人的!』」張旭鎧說,許多家長常常抱怨青少年難以親近,但不妨自己先跨出那一步,認識孩子喜愛的網紅,拉進親子的距離,更有利於溝通。 黃宜靜也贊同家長多了解孩子喜歡的網紅,因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是自我認同,「網紅身上一定有孩子渴望的特質,才會讓孩子喜愛,父母若能從旁陪伴,或許有助孩子生涯探索,找到未來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