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報導:張雅淳 攝影:王永泰 圖片:中國時報系、123RF繪圖

登上國際期刊 中醫抗癌新招獲認證

image
新冠疫情延燒全球,大陸醫界也以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患者,顯著成效讓全球見識到中醫的厲害。(新華社)
劉紹祥與「中醫科學化轉譯團隊」共同發表論文《解開中醫有效治癌的奧祕》,提出中醫6大治癌方針,今年1月刊登於國際醫療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獲得西方醫界認證。
歐洲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採取化療、標靶藥物,搭配β-葡聚醣一起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100%。圖為大腸鏡檢查。
中醫師陳博聖認為,透過人體免疫力抵抗疾病的方式,中醫運用已久,如今透過科學化的過程,能讓更多人明白箇中原理。
靈芝富含β-葡聚醣,這種多醣體是許多抗癌西藥的主要成分。
西方鑽研中醫迎頭趕上傳統中醫是老祖宗的智慧,但歐美各國感受到西藥的侷限之後,開始研究起中醫,更有迎頭趕上的趨勢,「2年前,知名雜誌《未來醫學》用了非常長的篇幅探討中醫,顯見西方人有多重視。」陳博聖說。陳博聖語重心長表示,大陸、台灣的中醫師一定要更努力,否則未來恐怕會輸給西方國家,舉例來說,近年就有國外藥廠針對黃耆的成分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已至二期試驗,未來若是研究完成並申請專利後,中藥材的運用上就會受到限制。就像許多處方藥物一樣,必須等到專利期過了之後,才能使用同樣的成分,未來若有愈來愈多類似的例子,中醫可用的藥材或成分,限制就會變多,希望中醫科學化能有所進展,才能改善困境。
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東毅表示,SGA在體外細胞測試中,具有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功效。(林東毅提供)
牛樟芝成菇狀後,硫化多醣體成分會變少,如今林東毅等人透過人工培養方式,在菌絲體階段提升牛樟芝硫化多醣體含量,組成硫化葡聚醣,該成分能有效延緩腫瘤生長。
有鑑於愈來愈多人罹患肺癌,專家測試用SGA對抗肺癌細胞,在小鼠實驗中證實可抑制腫瘤。圖為肺部電腦斷層檢查。
除了藥物之外,固定的運動習慣也能提升身體的免疫功能。

傳統中醫是老祖宗累積5千年的智慧結晶,由於缺乏科學數據,總難以和西方醫學平起平坐。但如今有一群醫師、學者,將中醫深奧的道理「翻譯」為更淺顯易懂的文字,並整理出抗癌方針,甚至將牛樟芝菌絲體以人工培養出抗癌利器「硫化葡聚醣」,可延緩腫瘤生長速度,此舉創下全球首例,而這些成果近期皆發表在知名國際醫學期刊,讓全世界更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吸引相關產學關注,未來可望研發更多抗癌藥物。

癌症已經連續三十八年為國人死因之首,台灣每四分三十一秒就有人罹癌,當西醫致力發展最新的免疫療法,試圖以人體自身免疫力戰勝癌細胞時,許多中醫師和學者不禁直呼:「這根本就是中醫所謂的『扶正祛邪』。」 明明觀念超前西醫數千年,但中醫始終無法完全使人信服,直到最近新冠疫情,大陸以中醫抵抗病毒,才讓西方國家見識到中藥效力。「其實這只能怪我們自己!」中醫師陳博聖原本是藥理學出身,中西醫雙修的經歷,讓他更清楚中醫的困境就是「大家搞不懂中醫在說什麼」,因此如何把中醫理論轉化為科學語言,成為首要之務。 一直希望將中醫學推廣至國際舞台的陳博聖,受到生基生技公司技術長劉紹祥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博士李岳倫邀請,共同組成「中醫科學化轉譯團隊」時,認為時機終於來了,於是他們一起整理出中醫抗癌的六大方針,包括扶正祛邪、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化痰祛濕、養心安神。

六大脈絡 轉化科學語言

「我們把這六大脈絡『翻譯』成科學語言,例如扶正祛邪就是活化免疫細胞、軟堅散結就是改變腫瘤表面訊號等。」陳博聖認為,這能讓大眾更直接了解中醫理論,他們將成果集結成《解開中醫有效治癌的奧祕》論文,並於今年一月初刊登在知名國際醫療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邀請陳博聖加入團隊的劉紹祥,是免疫學博士,熱衷於「中醫轉譯」的他表示,「在西醫當道的國際期刊世界中,能獲得刊登,實在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里程碑。」他也透露,團隊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中醫科學化的最大關鍵是「藥食同源」。 「許多西醫抗癌藥物的主要成分,食物中同樣也有,例如『β-葡聚醣』(由許多單醣體聚合而成的多醣體,存在於各種真菌與植物),就存在於中醫常用的靈芝、茯苓之中,而且有科學數據佐證具抗癌效果。」劉紹祥說,歐洲有研究證實,大腸癌患者只採取化療,病情控制率為四六%,加上標靶藥物後控制率為六一%,若是化療加上標靶藥物,再搭配β-葡聚醣治療,病情控制率為一○○%,效果相當顯著。 陳博聖坦言,當初就是這個數據說服了他加入研究團隊,「雖然我是中醫,但老實說以前自己都感到懷疑!」如今有了科學數據,他發現「西醫的明天,其實是中醫的今天」,例如西醫時興以免疫療法抗癌,但在中醫方面,調整人體免疫力抵抗病魔,早運用已久,如今更有人透過科學化製程,推出相對應的中藥食品。

中西合璧 延長患者壽命

於是,陳博聖開始將這些中藥食品用於癌症患者上,但仍不免遇到許多西醫的質疑,先前有一位癌症末期患者,因為免疫療法效果不佳而前來求診,「這位患者是一家醫療器材的老闆,所以一直很相信西醫,若不是走投無路也不會找上中醫。」 不過,原本治療該患者的西醫知道後,卻破口大罵,認為病患應尋求西藥治療就好,但是當他知道陳博聖開立的中藥食品成分是β-葡聚醣後,沉默一會兒後才說:「嗯,這可以吃。」雖然該患者後來仍不幸病故,但比當初預期的存活期延長好多年。 有一次陳博聖偶然在社交場合巧遇那位西醫,兩人聊起這位病人,西醫自豪幫助他延長存活期,殊不知直到最後,該患者一直都有搭配中醫的治療。 同樣含有β-葡聚醣的食物,是被封為「台灣國寶」的牛樟芝,兩年半前,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員盧美光、台灣大學藥學系副教授張嘉銓,以及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東毅,共同組成的台灣多醣體研究開發團隊,著重開發牛樟芝多醣體相關抗癌研究。 林東毅說,牛樟芝培養方式分為「液態菌絲體培養法」和「固態子實體培養法」,其中,子實體(菇狀)中的「三萜類」(一種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菌菇類植物中)成分最多,具有護肝與調節免疫力的功能,目前市面上的牛樟芝產品多為此類。

人工培育 提高硫化多醣體

接著林東毅指出,主要存在於牛樟芝菌絲體階段的多醣體,分為兩大種類,一種是「牛樟芝葡聚醣」,另一種是「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目前研究顯示,「牛樟芝硫化多醣體」擁有較好的抑制癌細胞作用。 「於是我們就以人工培養的方式提升牛樟芝硫化多醣體含量,成為一種新的成分,我們稱其為SGA(牛樟芝硫化葡聚醣,Sulfated Glucan of Antrodia cinnamomea)。」林東毅指出,團隊在研究時以肺癌細胞株測試,發現SGA能讓癌細胞無法繼續生長,在小鼠實驗裡,大約二十天就能有效延緩腫瘤生長。 林東毅表示,SGA是全球第一個被多醣體研究開發團隊分析出主要結構與抗癌功效的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目前研究證實SGA在體外細胞測試與動物試驗中,皆有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功效,研究成果也連續兩年刊登於國際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 雖然林東毅所屬團隊目前只針對肺癌測試,但未來將會進行更多試驗,找出適用的對象、抗癌相關機轉與更詳細的數據。不過,牛樟芝多醣體的研究尚在起步當中,相關資訊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民眾若有牛樟芝應用於臨床相關問題,仍須詢問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