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解毒
現代排毒多依賴的清腸排便,屬於中醫「下法」的一種療法。但「排毒」是現代人的說法,中醫從無「排毒」一詞,有的僅是「毒」的這種說法。那麼,中醫的「毒」究竟指什麼?
古代中醫文獻中,「毒」這個詞彙出現的比例並不是很多,出現的語境主要有以下三種:
藥物之毒:如半夏、附子、大戟、芫花、甘遂、烏頭、巴豆、鉛丹等。這類藥品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下品」,僅病患可服用,且不能久服。
「疫」之毒:「疫」是「天地間的不正之氣」,具有較強的時令性、傳染性,其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疾病。
偏勝之「毒」:某物質或性質在人體內滯留發展,呈現一種「過」的狀態,如寒毒、濕毒、熱毒、濁毒等。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各類代謝產物蓄積在體內會使人體氣血陰陽運行失調。因臟腑失調,氣血阻滯,瘀血內結引起的「實證」不能一味進補,否則成了「獃補」,反而會「補而不通」。那麼,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哪些危害人體的「垃圾」呢?
肝開竅於目,長期用眼看紛繁複雜的內容會令人們產生喜怒哀樂,如果沒有把握好「度」導致失衡則會產生「毒」。
現在的人營養過剩,大量脂肪顆粒瀦留體內,不能由正常的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中醫認為其屬標實之邪,以水濕、濕熱、血瘀、痰濁為主。而局部濁毒比如脂肪顆粒在腹部沉積、尼古丁在肺部沉積、大便在腸內無法排出等,會損害臟器,其與全身濁毒互相關聯,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生活作息紊亂會使氣血運行失常。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除,積在體內而化生成「毒」。且隨濁毒損傷臟腑脈絡之部位不同而併發症叢生,毒邪性烈而善變,進一步耗灼氣血津液,加重氣血津液生成、輸布、代謝的紊亂,甚至最終難以逆轉。因此,只有身體清潔了,元氣才會充實。(作者姬愛冬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