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江飛宇/綜合報導

非核氫彈引熱議 源自研發水下武器

一旦爆炸 空泡效應與衝擊波可傳播甚遠 其威力更容易擊毀船隻

image
長崎原子彈的爆炸景象,這是目前為止,最後一枚用於實戰的核武器。(美國國家檔案館)
江飛宇小檔案
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4月22日,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一篇名為「非核氫基爆炸」(non-nuclear,hydrogen-based explosive)報導引發熱議,隨後其他媒體的轉載又出現偏誤,標題下成「新型氫彈」(new hydrogen bomb),造成了更多的誤解。大陸網友樂得直呼「厲害了我的國」,然而僅過一天,大陸軍事專家立即在權威媒體上批評該篇報導「騙流量的烏龍新聞」,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那麼,非核氫彈是什麼?

 報導提到,這是一種溫壓武器,先是燒盡周邊的空氣,產生高溫火球和致命的衝擊波,可以穿透掩體和建築物。這些武器在城市戰爭中尤其有效。

 如此標榜高溫高熱,又以氫武器為標題,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氫彈」,於是亞洲時報(Asia Times)的標題就下成「新型氫彈」(new hydrogen bomb),內文還提到「該武器具有其可控的連鎖反應機制」,而「連鎖反應」又是一個描述核反應時的主要名詞。

 這篇報導源自《彈箭與制導學報》上發表的論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在研發水下武器時,試圖採用鎂基固態儲氫材料,來實現巨大爆炸效果。

 所謂「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指的是氫化鎂(Magnesium hydride),化學式MgH2,其外表呈現白色晶體狀,每單位含有7.66%重量的氫,加熱就可釋放出氫氣,且該反應是可逆,在如今氫能源時代,被視為潛在的儲氫介質。

 然而,它在常規炸藥的引爆下,會發生快速熱分解,也就是大量的釋放出氫氣,同時留下的鎂金屬也具有易燃特性,就會在點燃後,形成一個長時間的高溫火球。在中國船舶工業的實驗中,是一枚重約2公斤的實驗裝置,產生的火球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並持續了兩秒多。

 研究稱:「氫氣爆炸只需極小的點火能量,爆炸範圍很廣,釋放出的火焰會迅速向外蔓延。這種組合可以精確控制爆炸強度,輕鬆實現對大面積目標的均勻破壞。」

 報導還提到,這種氫基燃燒炸彈的白熱火球,能夠造成長時間的熱傷害,甚至能熔化鋁合金。相較之下,主流的三硝基甲苯(TNT炸藥),爆炸產生的閃焰,通常僅持續約0.12秒。

 雖然報導提到這不是核武器,但是從介紹來看,似乎也算是威力很大的傳統武器,甚至因為非核武的特質,更容易應用在實戰上。

 但是隨後又有國防專家出面駁斥,用詞還特別強烈。

 大陸軍事專家陳虎在《騰訊網》撰文指出:「這又是一個大喘氣(北方俚語,意為說話故意讓人誤解)的新聞。這項試驗僅僅是一個使用氫氣作為燃料的爆炸裝置,並非真正意義的氫彈。」

 文章強調,「氫彈」是個專有名詞,它不能亂用。氫彈的爆炸是必須具備核反應的,而普通的炸彈的爆炸產生的是化學反應,兩者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再看這個新聞當中所做的描述,「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會哈哈一樂」。陳虎表示,首先溫度1000度的火球對核爆炸裝置來說,簡直是小兒科的小兒科。再看其描述火球持續了兩秒,火球持續了兩秒是好事嗎?對普通爆炸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普通爆炸的總能量是一定的,總能量爆發的時間越短,爆炸力就越強,反之爆炸的時間越長,它的爆發力就越小。如果把這個時間再延長一些,那就不是爆炸,而是「燃燒」了。

 文章還指出,爆炸威力相當於同等TNT的15倍,這個也說不上有多厲害,因為這個爆炸和溫壓彈是一個原理,爆炸材料當中僅僅是利用了空氣中的氧氣來燃燒氫氣,這種爆炸威力當然比普通的TNT爆炸威力要強一些。而且從描述的結構當中也明顯看出這是一個2次爆炸的裝置。這種裝置在軍事上意義有多大?不能說沒有,但是現實當中,作為高能炸藥的替代品,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氫化鎂並不適合做為地面武器,其威力比現有的溫壓彈、雲爆彈更弱一些,那麼它的地位在哪?或許答案就在它的研發單案,也就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很顯然,這個單位重視的是海軍武器,那麼他們應該是研究氫化鎂,做為魚雷和水雷的爆炸段。與地面環境不同,水難以被壓縮,一旦水下出現爆炸,造成空泡效應與衝擊波可以傳播的頗遠,其威力更容易擊毀船隻。(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