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原理是核融合 非氫氣爆炸

大家都知道氫氣易燃易爆,而且氫氣的燃燒溫度很高,使得人們聽到「氫彈」,就容易誤以為氫氣爆炸的炸彈,這卻完全是一種誤解。
氫彈的原理,來自核能反應當中的「核融合」,這是指2種輕的原子受高溫高壓融合成1個較重的原子,在反應過程中,有一些質量會損失,並且以能量的形式釋放,也就形成巨大的光與熱。在自然環境中,最常見的核融合就發生在太陽這樣的恆星,平均每分每秒,有著數噸的氫原子因高溫與壓力被融合氦原子,並以此釋放出龐大的能量。
然而在地球上,沒有太陽那樣的壓力與溫度,也就很難利用普通的氫原子做為核融合的材料,必須使用極端的辦法才行。然而,科學家在研究放射性物質的過程中,瞭解到多數的元素都有極為稀少的變體,稱為「同位素」,這同位素先天結構不穩定,也就比較容易發生核反應。於是科學家找到氫元素的2種同位素,分別是「氘」(讀音「刀」)以及「氚」(讀音「川」),這2種都比普通氫來的更重,也就稱為「重氫」, 因此,利用重氫所製作的核彈,稱為「重氫彈」或是「氘氚彈」會更合適,可惜氫彈之名已經固定下來,難以變更。
氫彈的設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研發原子武器的「曼哈頓計畫」。在研究期間,美籍匈牙利裔猶太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就提出了氫彈的想法,甚至希望研究團隊跳過研究原子彈,直接打造氫彈。然而當計畫主持人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問他:「你打算如何讓重氫融合?」泰勒思索一下,回答道:「顯然只有先引爆一枚原子彈,形成極端的高溫高壓,再促發重氫融合。」歐本海默立即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
這一插曲被視為氫彈的發想,日後的氫彈也確實是利用原子彈當起爆器,再驅動重氫融合,這是由泰勒與另一位曼哈頓計畫成員烏拉姆(Stanislaw Ulam)共同設計,因此這種氫彈也稱為泰勒-烏拉姆構型(Teller-Ulam design)。
在泰勒-烏拉姆構型的氫彈當中,會有1枚鈽材料核彈做為起爆核彈,產生高溫高壓並釋放巨量的中子,打擊下方「氘化鋰」的核融合材料。氘化鋰是核融合的關鍵物質,其中鋰還必須是鋰6同位素,才能吸收中子之後形成氚。此時氘與氚高速的融合成氦4,這個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也就是巨大的爆炸。
既然氫彈是用鈽核彈引爆的,而鈽核彈本身就有巨大的破壞力,那麼科學家如何得知氫彈爆炸的威力,是來自核融合反應呢?這就必須從爆炸威力,以及爆炸後的生成物質來做判斷。一般的鈽核彈的當量在幾10到1、200萬噸TNT炸藥區間,但是氫彈的當量可以超過這個威力,比如1952年美國首次氫彈實驗「長春藤麥克」(Ivy Mike)的當量達到1000萬噸TNT炸藥;而1961年蘇聯的「沙皇炸彈」(Tsar Bomba)更是達到5000萬噸的爆炸當量,被稱為「人類引發的最巨大爆炸」,威力僅次於恐龍滅絕的隕石毀滅事件。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可以從反應物質去調查,例如氚的殘留來證明核融合有沒有發生。
美國與俄羅斯目前的戰略核武彈頭,大多都是氫彈,像是三叉戟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其內部的10枚W88型核子彈頭,就是一種氫彈。(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