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鈾彈非核武 可穿甲與內部引爆

還有一種容易被字面意思誤解的武器,那就是「貧鈾彈」(Depleted Uranium,DU,也稱耗乏鈾)端看表面字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鈾材料,也就讓人以為它是一種核武器,雖然它也確實有一些輻射,但是它並不是利用輻射能造成殺傷力,所以它被列為常規武器。
在美國的彈藥中,貧鈾彈都是最主力的彈藥種類,它應用在包括艾布蘭主戰坦克的穿甲彈,方陣近迫快砲的20公釐砲彈,或是A-10疣豬攻擊機的GAU-8/A復仇者30公釐砲彈,都看的到貧鈾彈。這就讓人頗好奇,貧鈾是什麼東西?
鈾在地質當中,有大約1至3ppm(百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三)的含量,而在個別的地方豐度會更高,形成值得開採的鈾礦來源。就普通物理性質來分析,鈾是一種高密度金屬,與黃金差不多,所以如果有機會拿到一塊鈾,會感覺相當沉重。
鈾另一個特質是它具有自然放射性,它最主要的形式是鈾238,會緩慢的產生α衰變,但是過程極為緩慢,半衰期長達44.7億年,這意味著它需要大約44.7億年,才能衰變掉一半的質量;從核能的角度來看,它是比較沒價值的。
在鈾金屬中,還有0.72%的鈾235,它會自行核分裂,使得它成為第一種實用化的核能材料。但是0.72%的比例太低了,必須將鈾235提純到更高的比例,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而這個提升濃度的過程稱為「濃縮」,獲得高比例鈾235的部分稱為「濃縮鈾」,至於濃縮後剩餘的鈾元素,就只剩下不具核分裂能力的鈾238(再強調一次,它仍有自然放射性),所以相對於「濃縮鈾」,只留下鈾238的部分,就被稱為「貧化鈾」。
雖然貧化鈾不具備核能價值,但是前面提到,這是一種高密度的金屬,因此從金屬的特質來看,拿它做為彈藥,它的打擊力量將會非當強大,這也是貧鈾成為彈頭的原因。
此外,在實戰中還發現,貧鈾彈頭還具有「自銳性」,也就是與目標物體碰撞時,自動「鋒利化」,而不會被打鈍,使其能夠更加有效地穿透目標。
它第二特點是「自燃性」,當貧鈾穿甲彈撞擊目標(例如裝甲車)時,外層材料會迅速氧化成為鈾氧化物,而這些氧化物在高溫下易於燃燒,產生一種類似火焰的效果,此時彈頭已穿透裝甲,剛好在目標內部自燃造成附帶破壞,使得貧鈾彈具備「穿甲與內部引爆」的雙重效果。
貧鈾彈的大規模使用,是在1991年的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美國艾布蘭坦克部隊,大破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T-72坦克,使其一戰成名。
然而在戰爭之後,參與戰爭的聯軍士兵圈裡,卻傳出了許多遺留下來不明傷痛與疾病,被稱為「海灣戰爭症狀群」(Gulf War Syndrome,GWS),症狀包括慢性疲勞、嗜睡、體力不支、關節疼痛、肌肉疼痛、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等。其中一種說法認為貧鈾彈可能是原因之一,退伍軍人可能暴露於貧鈾的輻射或燃燒物質,不過並沒有獲得證實,因此貧鈾也沒有被禁用。
現在的做法是,儲存貧鈾武器的彈藥庫與後勤地點,會設計專門的防護箱,以隔離可能的微弱輻射量,而在射擊貧鈾武器時,也儘量不要暴露在環境下,避免吸入重金屬粉塵。(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