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陳柏廷/綜合報導

熱潮不再 6年逾80陸企從美退市

image
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80家中國公司從美國交易所下市。(新華社)

 在中美政經關係跌宕起伏之際,中國經濟成長與美國資本的共生關係,如今正面臨「崩解」。根據中國數據供應商萬得(Wind)資料顯示,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80家中國公司從美國交易所下市;現在僅有275家中國公司在紐約證交所和那斯達克(NASDAQ)交易的股票市值不到2%。

 《華爾街日報》23日報導,雖然中國企業去年在美申請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件數寫下歷史新高,但幾乎都是規模極小、投機性強的股票。從數據來看,去年62家中資IPO平均募資不到700萬美元。

 事實上,紐約證交所自去年5月迎來中國電動車品牌「ZEEKR極氪」掛牌上市後,就未再有中資新股掛牌。

 報導直言,過去中資企業對於赴美上市曾經趨之若鶩,甚至被視為是企業成功的指標風向球,紐交所與納斯達克更為搶奪中資IPO競爭激烈。當時陸企大量吸納資金,美國投資人則渴望分享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紅利。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2014年時阿里巴巴在紐交所風光上市,近250億美元的IPO創下全球規模紀錄,更重要的是帶動一波美股上市熱潮,包括百度、京東、中國移動、中國東方航空、中國石油等知名陸企,都前仆後繼赴美上市。

 「知名中資公司幾乎已從美股退場。」報導稱,對比過去的榮景,如今阿里巴巴成為異數,其市值占所有在美中資企業總市值的30%。中國移動於2021年因美方基於國安理由制裁而被迫退市。

 而星巴克競爭對手瑞幸咖啡在2019年上市後不久,卻捲入財務造假疑雲,2020年被迫從納斯達克退市。而美國監管機構對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實施會計審查後,中石油等中國公司也陸續退市。目前只有約10隻中國股票足以躋身標普500指數。

 陸企下市潮,部分原因也與大陸官方態度有關。報導稱,滴滴出行2021年在北京北京當局調查下迅速下市;知名的快時尚平台Shein原本有望成為近年最大美國IPO之一,卻因「政治逆風」而喊卡。(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