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鄭郁蓁/台北報導

手常高舉 小心肩夾擠症候群

運動、做家事易致肩關節摩擦發炎 手抬高就痛 急性期可冷敷及物理治療

image
長時間反覆做「手舉高」的動作包括打掃、運動、舉小孩,肩膀裡的肌腱會被卡住,容易發生「肩夾擠症候群」久了就會發炎、變痛。(鄭郁蓁攝)
(太陽星提供)

35歲陳小姐,近日因為肩關節疼痛,手臂無法高舉過頭,連穿衣服都很吃力,原來是因喜愛攀岩,近日常練習同一個動作,反覆嘗試下,導致發生肩夾擠症候群與旋轉肌撕裂傷。物理治療師表示,不僅是運動,包括做家事,甚至是長期姿勢不良也會導致,是最常見的肩膀疼痛,占所有肩膀痛的三分之一。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陳韋達表示,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是最常見的肩膀疼痛,占所有肩膀痛的三分之一。主要是長時間且重複進行手高舉過肩的動作,造成旋轉肌肌腱被肩胛擠壓,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彼此摩擦發炎,進而產生疼痛不舒服的感覺,持續久了,會發生肩膀無力的情形。

 林口夢飛揚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何偉強表示,除了像陳小姐這樣運動造成外,生活中包括刷油漆、曬衣服、擦窗戶、投擲等,當頻繁抬高手臂施力時,就容易發生。其他原因還包括退化以及肩胛穩定性不足等。

 其症狀表現,以肩部疼痛與功能受限為主,特別是在手臂抬舉至60~120度之間時,會出現明顯疼痛,常常會出現夜間痛、睡眠時翻身痛、手抬不高或感覺無力,甚至影響穿脫衣物、洗頭等日常活動。

 要預防肩夾擠症候群發生,何偉強建議,應避免長時間過肩操作,例如晾衣服或刷高處牆面時,可適當調整高度或使用輔具,減少手臂舉高時間。提重物時,手臂應靠近身體軸線,避免單手外展提重,應使用兩手對稱負重,並善用下肢協助出力。

 另外,現代人往往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也應養成正確姿勢習慣,何偉強表示,工作或滑手機,應避免聳肩與駝背,肩頸保持放鬆並注意肩胛穩定,平時可進行肩關節預防性運動,如肩胛內收、外旋強化訓練,有助於提升穩定性與肌肉協調性,降低受傷風險。

 至於治療方面,何偉強指出,初期症狀發生時,適度的休息與避免誘發動作有助於控制發炎反應,不過,單純休息通常無法根治,甚至可能因肌力流失導致病情反覆,建議急性期時,可透過冷敷、物理治療,如低能量雷射、超音波、徒手放鬆,減輕發炎與壓力。

 此外,亦可透過動作評估與功能矯正,針對肩胛運動控制、肩關節活動度、胸椎姿勢等進行詳細分析,調整不良動作模式,並加入功能性運動訓練,對於中重度撕裂者,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能考慮施行注射或手術修補。(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