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光電搶占鰲頭 廉價電力助攻AI

社評/中國9個世界第一〈光電篇〉

image
旺報社評

 大陸太陽能光電產業獨占鰲頭,不論是裝機量、製造規模或產業鏈完整性,均居世界之冠,技術水準過去較弱,如今稱得上全球數一數二。各國都在發展AI這個吃電怪獸,大陸將藉光電產業優勢,以「廉價電力」彎道超車。

歐美雙反稅 催化內需

 大陸光電累計裝機規模達10.8億千瓦,遠高於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增速連續12年全球第一,與美歐差距將繼續拉大。在製造規模方面,大陸太陽能光電模組產量世界第一,如今每10個太陽能板中就有8個產自大陸,可見製造能力之強。

 大陸光電的成長,美歐早有焦慮。2012年前後相繼對大陸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大幅徵收雙反稅,未料反而成為大陸光電產業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大陸發展光電產業腳步比台灣慢,直到2000年前後才有民企投入,當時歐洲市場需求激增,大陸光電逐漸進入規模化生產,2007年產量成為世界之冠。2012年全球陷入價格戰,大陸遭美歐「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輸出驟減8成,大批光電企業破產,包括產業龍頭無錫尚德都不能倖免。

 重創後的大陸光電能有今日,主要是內需市場的貢獻。2012年大陸光電產品全球占有率超過5成,其中90%出口美歐。外部需求驟減,大陸推出按發電量給補貼的政策,激發各地建站發電。2015年大陸光電裝機容量很快成為世界之首,市場充滿活力。

 完整的產業鏈和精進的技術,是另一個關鍵原因。光電需和煤電、石油、天然氣競爭,價格是決定性因素。大陸規模化的生產能力,從矽料、矽片、電池到元件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安度歐美雙反打擊後,政府和企業大量投入研發,逐漸獲得回收,無論在現代主流或下一代技術上,大陸都在領先群內,生產成本明顯低於歐美國家。

 美歐在綠色電力較量中走向下風,今年5月美國新通過的稅收減免法案,大幅削減清潔能源的稅收抵免,美國光電業者憂心,將把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拱手讓給中國。同時,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電產品徵收超高關稅,但本土產能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將成為美國能源供需平衡與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

 歐洲有發展光電、風電等綠色電力的意願,推出《淨零工業法案》(NZIA)強制要求本土採購比例,但歐盟的光電產業深受大陸產品和美國《降低通膨法案》的衝擊,不少光電企業因而停產或外遷,想在重建本土供應鏈的同時完成碳中和目標,十分困難。

光電池研發 台灣利基

 對於光電、風電、水電這類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的能源,儲能和長距離輸電非常重要。從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季,德國風力異常降低,風電發電量劇減,受限於儲能能力不足、歐洲電網老化,德國被迫提高化石燃料發電量,而儲能和輸電能力問題,又會影響到人們對綠電的開發。

 大陸在這兩方面都具有優勢。不僅儲能總容量高於美歐,電化學儲能使用的鋰電池,更是大陸的優勢產業。在輸電方面,大陸的特高壓輸電線超過40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超大輸電網絡早已建成。

 發展綠電、能源轉型是各國共識,大陸在綠電,尤其光電方面的進步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提供助力。過去大陸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度較高,進入綠電時代,光電將大幅提升能源自主性,支持大陸製造業的地位。未來是人工智慧時代,不論是資料中心還是AI都需要大量電力,大陸在光電領域的優勢可以提供大量廉價綠能。當國際上一些經濟體還在為高電價苦惱時,大陸可利用便宜電價彎道超車。

 台灣在部分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研發上處於領先位置,如高效率電池,但受限於企業規模小、生產成本高、裝置量有限,未能建立完整供應鏈,阻礙了規模化的成長。兩岸光電產業鏈具有地理優勢,若能彼此合作,結合大陸優勢條件,台灣可以在全球取得更多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