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頭暈沒精神 當心熱傷害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穿著透氣衣物 避免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從事戶外活動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六月熱傷害人數高達624人次,七月第一周,短短數日內因為熱傷害就診就已突破200多人次,急診科醫師透露,最近每天都有5、6件因熱傷害就診,呼籲民眾一旦發現有頭暈、沒精神等狀況,就得留意是否熱傷害找上身,否則嚴重可能會危及生命。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祐萱表示,近年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溫度持續上升,高溫不再只是海灘與冰品的代名詞,更潛藏健康風險,當人體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無法有效散熱時,便可能出現「熱傷害」。
「熱傷害」泛指因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身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進而引發的一系列症狀。人體正常體溫約為37°C,當環境氣溫過高、濕度大、散熱困難,加上活動量大、飲水不足,就可能出現,從輕微的熱痙攣、熱衰竭,到最嚴重的熱中暑都是。
熱痙攣常見於劇烈活動後,因水分與電解質流失造成肌肉抽痛;熱衰竭則是體液與鹽分大量流失導致頭暈、噁心、出汗與血壓下降;最危險的熱中暑,則會使核心體溫飆升至40°C以上,出現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需即刻送醫,否則恐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
李祐萱指出,典型熱中暑常發生於高齡者、慢性病患、嬰幼兒或長期服用藥物者;而運動相關熱中暑則多見於年輕族群與戶外工作者。兩者皆因身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或無法脫離高溫環境、補充水分與降溫所致。
預防熱傷害,李祐萱表提出「三要訣」,首要是記得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每日至少攝取2000毫升水,若大量流汗,應適時補充電解質飲品。
其次應穿著透氣衣物、避免高溫時段活動,可選擇棉質、淺色、寬鬆衣物,有助於散熱;避免上午11點至下午3點間從事戶外活動。另外則應關心易受害族群,提醒高齡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定時喝水、留意體溫變化,必要時協助他們遠離高溫環境。(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