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坐月子 中醫助血氣調理

懷孕會令女性身體變化劇烈,經歷生產後,子宮約需耗費6~8周來恢復原本的大小,臨床上稱作產褥期。中醫師表示,產後的重點在讓惡露順利排出、子宮復舊,同時兼顧泌乳與其他臟腑的調養,「坐月子」指的就是這個恢復過程。產後調養可分4階段,每個時期配合不同的中藥調理,循序漸進地幫助氣血達到平衡。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產後體質大多屬於「虛」和「瘀」,需把握產後黃金調理期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此時可運用中醫治療的優勢,針對體質給予階段性的調養,加速復原。
產後1周的調養重「化瘀」,常見以生化湯為底,並依體質加減方藥,幫助子宮收縮及排出惡露,生化湯多於自然產後24小時開始服用,而剖腹產則是在產後第3天後或有排氣進食後開始服用。若有哺乳需求,可加入發奶中藥。此時藥膳食療建議以「平補」為準則,飲食宜清淡,可喝魚湯、雞湯、排骨湯等。
「化瘀」的下一步,則是改善「多虛」。周宗翰表示,產後氣血耗損多,可用健脾的方式補養氣血。在產後2~3周,可以逐漸增加偏「溫補」的食材,於料理中適量加入麻油或酒,但不建議太多。若媽媽本身屬燥熱體質,可用苦茶油代替麻油。
經第2階段的補養氣血後,產後第3周可逐步加入滋補肝腎的中藥。此時惡露已減少,是進補的好時機,可改善原先較虛弱的體質。到了產後第4周,惡露已排淨,或已減少許多,調理適合以補腎氣為主,一般情況下可用稍微「溫熱」的進補方式來強化體質,減緩產後常見的落髮、腰痠疲倦、骨鬆等現象。
周宗翰建議,在產後3~4周,確認惡露已淨、生產傷口癒合後,可開始吃含酒及麻油較多的料理,例如麻油雞、燒酒雞等。若補過頭有上火症狀,如口乾、失眠、煩躁易怒、便祕等,建議先減少熱補食材。坐月子期間,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不適等異常情況,務必尋求中西醫師的協助,調整處方以緩解症狀。
(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