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中山艦最後一名倖存的老兵

image
「中山艦」原貌。(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7月758號《傳記文學》憶母校 兵工工程學院

 陳伯伯於民國六十年二月進入台中港工程局服務,於民國七十二年十月退休,其間,受了經國先生的精神感召,以港為家,身先士卒,服務台中港十二年期間,先後解決了淤積、流沙、漂沙等問題;繼而帶領團隊,創造了跳島施工法安放沉箱,加快興建的速度,成為十大建設最先完工者,繼而採用BOT模式,吸收民資,節省政府投資經費,是經國先生器重的人,與當年蔣介石認為馬尾海校的畢業生都不可靠,形成強烈的對比,堪稱馬尾之光。此外,開創國內第一座人工國際港埠,並開放民間投資經營倉儲裝卸業務,為我國港埠營運首開民營化之先河,至民國九十九年起台中港貨物裝卸量已躍升為億噸大港,對台灣的經濟建設,貢獻卓著,堪稱台灣之光。

 陳伯伯於建港工程前三年,全年無休,直到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才在例假日放下緊繃的心情,略事休息;挖泥船為第一期浚填工程之工具,必須先行訂購,因此偕同夫人,赴德國參加台中港挖泥船下水典禮;建港期間,遇到民代的阻擋與民代的關說,唯恐影響建港時程,以軍人的強硬態度、清廉措施,動用警力,強制執行,解決了問題,遭遇人事上的矛盾,據理力爭,不畏強權,遇到同儕的杯葛,運用領導統御藝術,以身作則,尊重專業,充分授權,讓同儕心服口服,同舟共濟,發揮團隊精神,圓滿如期完成建港任務。

 台中港於民國六十二年十月開工,由於全體同仁的努力,於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一日完成第一期工程,共完成深水碼頭二十八座,營運能量每年可達兩百八十萬噸,將來港區完成後,將有三十二座碼頭,每年營運量將來到一千兩百萬噸,使台中港成為兼具商業、工業與漁業的綜合國際港,是政府十大建設重要項目之一,也是十大建設中首先完成的偉大建設;是日「台中港務局」成立,陳鳴錚擔任第一任台中港務局長,同年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啟用通航,以作為紀念總統蔣公九秩誕辰的獻禮。當日下午三點鐘,由台灣省政府秘書長瞿韶華代謝東閔主席主持啟用通航典禮,並於完成致詞後將感謝狀頒給全體建港有功人員,由台中港港務局長陳鳴錚代表接受。航道開啟,六艘海軍快艇由八人駕駛進港,在水上戰技表演。隨後是噴水船引領慶賀艦隊、船隊進港,三艘海軍軍艦,五艘滿載著玉米、雜貨及布料的商船緩緩進港,分別為亞特蘭大號、成功號、裕民輪、海明輪、福安輪,船上掛滿旗幟,鳴笛恭賀開港。開港典禮上,中部各地民眾紛紛趕往港口慶賀,在臨港大道兩旁亦有榮工處展出開港所用的各種機具。台中港開放營運後可解決基隆港和高雄港的擁擠,節省進出口貨物運費,促進中部地區工商業繁榮。

 早在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經國先生第二次視察台中港時,陳鳴錚即向他提出一個嶄新的構想,國外很多工程建設都是由民間投資,台灣卻樣樣都由政府出錢,假如能夠適度開放民營,由民間投資,做完之後由企業來經營,若干年後再由政府收回,這樣不但可以節省經費,還可提升效率。

 經國先生聽後相當認同,並在行政院院會中提出討論後裁示,可吸收民間資金,使民間投資與公共建設相結合。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一日,政院擬定「台中港吸收民資參加經營方案」,並轉交省府辦理,在民國六十五年六月三十日正式公告周知;台中港倉儲裝卸股份有限公司即因此順利成立,並開始管運。

 所謂「吸收民資」,事實上就寓含了現今眾人朗朗上口的BOT精神,只是台中港建設是公營、民營參半;為了這次民間投資,台中港工程局先填海造陸,之後再收取土地改良費、土地租金和管理費等,並規定九年十個月之後,民間公司必須將倉儲設備歸還公家,這是台中港辦理BOT試營運的開始。

 民國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陳伯伯以百歲高齡,與世長辭,喪禮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極備哀榮,覆蓋國旗黨旗,火化後隔日,在不鋪張的儀式裡,家屬遵遺囑將他的骨灰海葬在台中港外海六浬處,永遠守護那個屬於他的心靈港口;陳伯伯是中山艦最後一名倖存的老兵,其後,家屬把他的全部勳章、個人一生重要貼心的物品、告別式覆蓋的國旗黨旗等,專程跑了一趟武漢,全部捐給中山艦博物館,包含海軍少將軍服、勳章、抗戰紀念徽章及回憶錄等文物,增添中山艦博物館的風采。

(三之三;摘自2025年七月758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