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視合製F-5E為華美同盟象徵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1972年10月20日,美國政府決定將中華民國所擁有的48架F-5A戰機提供給南越,作為交換條件,同意在臺灣共同生產100架F-5E戰機。此外,在F-5E戰機完成並投入使用之前提供替代方案,美國空軍計劃將F-4飛行隊駐防於臺灣,以及考慮租借T-38教練機,隨後將此決定通知駐華大使。
收到通知後,中華民國政府於28日召開國防座談會。會中,國防部長陳大慶提出一項方案,計劃以總額超過新臺幣95億元(約合2.4億美元)購買115架戰機,數量超過美方的建議,並在五年內完成採購。然而,對於陳大慶的提案,賴名湯認為「價格過高」而表示反對,向駐美大使提議以南越移交的48架戰機為基準,要求美方提供同樣數量的48架戰機。儘管如此,與美方的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最終在結論未達成的情況下,首批20架戰機於31日經由菲律賓前往南越。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每年的國防預算約為新臺幣312億元(約8億美元),其中56%用於人員維持,這項提案無疑對其他必要經費造成嚴重的壓力。
美國政府在對中華民國的武器售賣上並未設限,反而積極推動此事。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決定在1973會計年度結束後停止提供給中華民國政府的宣傳支援,包括中情局在臺灣進行的對中國宣傳活動,以及尼克森政府上任後,對中華民國政府向中國大陸進行的宣傳廣播和心理戰的支持。就在此時,纏綿病榻的蔣介石迎來85歲生日。蔣經國心中暗自沉思,認為蔣介石必定會提到「消滅中共,收復大陸」的話語。渴望改善與中共關係的尼克森政府最終決定中斷對蔣經國所推動「政治反攻」的支持。
1973年1月29日,關於共同生產F-5E的協議重新啟動。然而,考慮到國防預算的限制等多重因素,中華民國政府提出的減少產量提案並未獲得美方完全接受。到了2月中旬,賴名湯得知季辛吉將再次訪問北京,且美國內部已經出現聲音,呼籲應盡快與中共建交。面對這一情勢,賴名湯最後說服自己,為了達成政治目的,應該放棄先前的主張。最終,中華民國於2月9日與美方簽訂共同生產112架F-5E的合約,總額超過新臺幣120億元(約3億美元),數量甚至超過美方最初的提案。美軍即將開始撤離臺灣之際,共同生產F-5E的提案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具有維持臺灣海峽制空權的重要意義。然而,這一提案並未充分考慮中華民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顯得略為理想化。
隨著美國與中共逐步邁向建交的過程,中華民國政府將美國對防衛臺灣的承諾視為重要的政治象徵,把共同生產F-5E視為「同盟的象徵」,因此最終接受美方的提案。然而,這也清楚顯示中華民國軍力仍難以擺脫由美國主導的現狀。
1973年1月3日,季辛吉在紐約會見黃華時表示,待1月下旬啟動的越南相關談判結束,他將立即訪問北京,並轉交一封尼克森致周恩來的書信。信中,尼克森重申他在第二任期開始後將積極推動與中共建交的意向,願意在季辛吉訪中時進一步討論此事。周恩來收到信後回覆,毛澤東對自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以來雙邊關係的發展感到滿意,認為依據《上海公報》逐步實現中共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將有助於緩解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周恩來也進一步表達對結束越戰的期待,並歡迎季辛吉在合適時機訪問中國。
隨著第二任期的到來,尼克森的心思已然投向中美關係正常化。1月27日,尼克森政府第二任期開始一週後,《巴黎和平協定》正式簽訂,當中規定越戰停火及美軍撤退等重要條款。
然而,在2月中旬,當季辛吉抵達北京時,周恩來對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計劃在臺灣生產戰鬥機表示擔憂。季辛吉隨即回應,已經拒絕蔣介石要求提供高性能F-4D戰機的請求;並告訴周恩來,美方計劃批准中華民國組裝航程無法到達中國大陸的F-5E戰鬥機。他還請周恩來理解,美國至少會持續支援中華民國到1974年的美國期中大選為止。
季辛吉也向周恩來透露,越戰結束後,美軍將開始撤離臺灣,在年底前削減五個C-130運輸機中隊及約4,500名人員,並計劃在隔年撤走二個F-4戰鬥機中隊,也考慮撤出其他部隊。周恩來對軍事援助的期限尚未確定表示不滿,季辛吉則向他保證美方將在1974年期中選舉後努力推動與中共建交,並計劃在1976年中期前實現建交,同時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銷售,再次尋求周恩來的理解。在此次會議中,周恩來向季辛吉保證無意以武力解放臺灣。在季辛吉的第五次訪中會談中,除了討論F-5E的生產和駐臺美軍撤退外,事實上並未就臺灣問題進行討論。季辛吉與周恩來進行約二十小時的會談,也與毛澤東進行約二小時的會議,焦點主要集中於國際局勢的意見交換。儘管沒有具體討論臺灣相關議題,但美方提議在雙方設立聯絡辦事處,雙方一拍即合,這一舉措標誌著美國與中共關係的制度化取得顯著進展。(三之一,摘自臺大出版中心《反攻大陸與台灣》)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