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憂慮台灣發展核武

在季辛吉多次訪中的協商下,美國逐步推進與中共建交。對於長久以來依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實際上由美國負責防衛臺灣的中華民國而言,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是否應選擇將核武實用化作為一種威懾力量,始終感到深刻不安。
自1964年中共成功核子彈試爆後,中華民國政府以滿足經濟發展所需的電力為名,開始進行核能發電的研究,並且暗中展開核武開發。之後,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得以免於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安全檢查,這為加速核武開發提供有利條件。同時,由於與出售研究用原子爐的加拿大斷交,兩國之間的保障措施協定受到影響,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可將其原子爐排除在保障措施的範疇之外。美國政府分析認為,中華民國最快可能於1976年進行核試驗,並預計於1978年達成核武實用化的目標。
然而,在中華民國政府內部,蔣經國、陳大慶、賴名湯三人於1972年12月就核開發問題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未來使用核武的機會極為有限,因此決定「繼續進行研究,但不實用化」。美國對此決定並不知情,中華民國在核武上的發展成為美國尋求與中共建交過程的一大挑戰。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社會逐漸孤立,若失去美國的防衛承諾並選擇走上核武路線,將使美國所期望的東亞穩定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除了美國,並無其他國家能有效制止中華民國的核開發。實質上已取代蔣介石成為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人的蔣經國,在1973年2月季辛吉訪中後召開的立法院第一期第五十一會期第一次會議中強調:「今日我們國防上的任務是,鞏固臺澎金馬復興基地,隨時準備反攻大陸。」儘管對美國與中共關係的進展感到不安,中華民國政府依然高舉「反攻大陸」的大旗,持續對再次統一中國抱有期待。
1973年5月,美國政府在北京設立聯絡辦事處,與中共建交的進程似乎加速。然而,儘管雙方的接觸機會增多,中共對美國推動與蘇聯關係緩和的政策感到不滿,導致彼此在許多問題上出現顯著的觀點分歧。
另一方面,由一艘驅逐艦、一艘潛艦、一艘護衛驅逐艦組成的蘇聯艦隊於5月12日首次通過臺灣海峽。中華民國隨即派遣空軍機隊進行偵察並監視其動向。17日,又有蘇聯商船通過臺灣海峽並接近澎湖群島。對於這些行動,蔣經國認為蘇聯意圖從南北兩方對中共構成威脅,並且可能在挑戰美國的同時,對中華民國隱藏某些政治陰謀。然而,自1970年底以來,蔣經國與俄羅斯記者路易斯的連繫已經中斷,對於蘇聯的行動頻頻,他的態度相當冷靜,不再如同以往那樣期待來自蘇聯對反攻大陸的支持。
但考慮到蘇聯的異常行動,蔣經國也必須進行某種程度的防範,他於6月底召開的國民黨中常會中表示:「俄國是拉一個〔美〕打一個〔中共〕,中共是拉一個〔美〕防一個〔俄〕,美國是拉一個牽制一個,處於此一複雜的環境之中,吾人應堅定為主。」因應美蘇關係逐步緩和,蔣經國必須在美、蘇、中三個大國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與決策。
另一方面,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5月中旬秘密訪問臺灣,期間不僅視察軍事演習,還與作戰參謀長官郝柏村進行交流。蔣經國與李光耀會談後在日記中寫道:「他是一位非常務實的政治家,帶給我許多啟發。」在日益狹窄的國際空間中,蔣經國開始積極與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推動「實質外交」。
臺灣周邊的國際持續變化之際,駐美大使沈劍虹於8月6日暌違五個半月後再次與季辛吉會面。雙方見面時,季辛吉向沈劍虹保證美國並無與中共互相承認的計畫。然而,隨著駐臺美軍撤退進度加快,與美方的協商又未能達成共識,蔣經國開始擔心局勢惡化,決定公開美軍撤退狀況,以此對美方施加壓力。(三之二,摘自臺大出版中心《反攻大陸與台灣》)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