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病友貧血 小心腫瘤危機

洗腎病友逾8成貧血,醫師示警,貧血也可能是腫瘤警訊!一名50歲腎友,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日感到異常疲憊、貧血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發現他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口徑變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瘤,原來貧血主因是大腸癌,緊急手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靜怡說明,台灣超過9萬人洗腎,洗腎病人因為腎臟功能減退,紅血球生成素下降,容易導致貧血,這種由慢性腎臟病(CKD)引起的狀況稱為「腎性貧血」。
陳靜怡表示,貧血是洗腎病人常見併發症,臨床上,腎性貧血嚴重度和腎功能損害程度呈正相關,據統計,接受洗腎治療的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超過8成以上都有腎性貧血,但也可能因此造成其他疾病判別盲點。
另一名80多歲奶奶,同樣長年洗腎,因飯後腹部不適道消化內科就診,自述最近常常疲倦、走路會喘,近期更出現黑便,雖然有固定施打紅血球生成素,仍有貧血症狀。檢查後發現,貧血主因其實是胃腫瘤合併出血。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醫師陳文昭指出,許多消化道疾病一開始的症狀就是「貧血」,洗腎等腎功能不佳病人,容易在消化道出現血管異常增生,通常在表淺部位,常因吞食食物磨破引發出血,出血部位包括食道到肛門,進而導致貧血。
由於洗腎、消化道疾病、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貧血,洗腎病人常忽視相關警訊。陳文昭建議,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留意排便情形及糞便顏色形狀,有異狀與主治醫師討論,50~74歲民眾可善用2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是否有大腸癌風險。(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